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异常生长的良性组织,包括腺瘤性、炎性、错构瘤性等类型,多无症状或有肠道刺激、便血等表现,内镜下可查及,多内镜下切除预后较好;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恶性即肠癌,早期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进展期有消瘦、肠梗阻等表现,内镜可发现,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较好,中晚期较差,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且生活方式对其康复有影响。
一、定义与本质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它是一种良性病变,通常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不同类型。例如,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潜能,但并非一开始就是肿瘤。
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肠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如肠平滑肌瘤、肠脂肪瘤等;肠恶性肿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肠癌,主要是结肠癌和直肠癌,是细胞异常增殖且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病变,其细胞生长失去正常调控,会不断增殖并侵犯周围组织,还可能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二、病理特征
肠息肉:
显微镜下表现:腺瘤性息肉的腺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但一般局限于黏膜层内,基底膜完整。炎性息肉主要是黏膜组织的炎症反应性增生,可见炎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错构瘤性息肉是组织的异常组合排列。
生长方式:多呈外生性生长,向肠腔内突出,有蒂或无蒂,与周围肠黏膜分界清楚。
肠肿瘤:
恶性肿瘤显微镜下表现:癌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失调,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癌细胞可突破基底膜,浸润到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例如结肠癌的癌细胞会破坏正常的肠黏膜结构和肠壁组织架构。
生长方式:除了外生性生长外,还可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容易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
三、临床表现
肠息肉:
一般情况:大部分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检查时发现。当息肉较大时,可能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便等。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能有便血,一般为少量便血,颜色鲜红,附着在粪便表面。例如,乙状结肠的较大腺瘤性息肉可能引起患者左下腹隐痛不适,同时伴有少量便血。
不同类型息肉特点:腺瘤性息肉随着体积增大,出现症状的概率增加;炎性息肉多与肠道炎症相关,往往在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相应表现,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结肠炎性息肉。
肠肿瘤:
早期表现:结肠癌早期可能仅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或大便形状变细等,也可能有少量便血,容易被忽视。直肠癌早期可有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常混有黏液和脓液,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总有排便不尽感)等症状。
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腹部可触及肿块,如结肠癌患者可能在腹部摸到质硬、活动度差的肿块。肠梗阻也是常见表现,肿瘤增大堵塞肠腔可引起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急性肠梗阻症状,或慢性肠梗阻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变细等。例如晚期直肠癌患者,除了严重便血、排便梗阻外,还可能因肿瘤转移出现肝转移导致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
四、检查方法及鉴别
内镜检查:
肠息肉:内镜下可见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形态多样,腺瘤性息肉通常表面比较光滑或呈分叶状,炎性息肉多与周围黏膜颜色相近,呈炎性充血水肿样改变。通过内镜可以直接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其性质,这是区分息肉是良性还是有癌变倾向的金标准。
肠肿瘤:内镜下肠癌表现为肠腔内不规则肿块,表面可有溃疡、糜烂、出血等,边界不清,活检病理可发现癌细胞。
影像学检查:
肠息肉: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肠腔内充盈缺损,但不如内镜直观准确,CT结肠成像(CTcolonography)也可发现肠息肉,但最终确诊仍需病理。
肠肿瘤:腹部CT或MRI检查可以了解肿瘤在肠壁的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情况,如肝脏、肺部等有无转移灶。PET-CT对于发现肿瘤的全身转移情况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及预后
肠息肉:
治疗:一般采用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怀疑有癌变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
预后:腺瘤性息肉如果能及时切除,一般预后良好,但需要定期复查肠镜,因为存在复发可能;炎性息肉在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肠道炎症)后,息肉可能消退或稳定;错构瘤性息肉一般切除后预后较好。
肠肿瘤:
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的分期、部位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结肠癌的根治性切除手术、直肠癌的保肛或非保肛手术等。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姑息性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等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
预后:肠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肠肿瘤如能及时手术,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肠肿瘤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例如,早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不足30%。年龄较大的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因为身体状况可能影响手术耐受性和后续治疗的依从性等。年轻患者如果是肠恶性肿瘤,在身体状况较好、肿瘤分期较早的情况下,通过规范治疗也有较好的预后可能,但需要关注长期的生存质量和复发情况。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生育等特殊问题对治疗方案的影响,男性患者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同时生活方式方面,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等对于肠肿瘤患者的康复和预后都有积极意义,有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更需要密切监测肠道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