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瘤是常见内脏动脉瘤,因脾动脉解剖因素、基础疾病等致局部血管壁薄弱膨出形成。有无症状和有症状表现,可通过超声、CTA、MRA等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开腹、介入)方式,妊娠、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脾动脉瘤的定义
脾动脉瘤是指发生在脾动脉部位的动脉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脾动脉是腹腔动脉的分支,负责向脾脏供血,当脾动脉局部血管壁薄弱、膨出形成囊袋状或梭形的扩张,就形成了脾动脉瘤。
二、病因
1.解剖因素
脾动脉在走行过程中存在解剖结构特点,其远端分支较多且血管壁相对薄弱,这可能是脾动脉瘤发生的解剖学基础。例如,脾动脉的某些部位血管中层弹力纤维较少,更容易发生扩张形成动脉瘤。
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由于血容量增加、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脾动脉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脾动脉瘤发生的风险。
2.基础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血管壁受损、弹性减退,从而导致局部膨出形成动脉瘤。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脂质沉积等情况易发生,进而影响脾动脉。
感染因素也可能导致脾动脉瘤,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能侵袭脾动脉壁,破坏血管结构,引发动脉瘤。
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脾动脉壁中层缺陷等,使得血管壁本身存在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容易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形成动脉瘤。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
很多脾动脉瘤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是在体检做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这部分患者可能是因为动脉瘤较小,对周围组织器官没有产生压迫或破裂等不良影响。
对于一些没有基础疾病、生活方式较为健康的人群,较小的脾动脉瘤可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不引起明显不适。
2.有症状情况
腹部不适:较大的脾动脉瘤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症状。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偏左,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与动脉瘤的大小、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程度有关。
破裂相关表现:脾动脉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破裂时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腹痛,疼痛可迅速蔓延至全腹,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种情况在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妊娠等特殊情况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使动脉瘤壁更脆弱,更容易破裂。例如,妊娠期间女性血容量增加,脾动脉瘤承受的压力增大,破裂风险升高。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脾动脉瘤的常用方法。超声可以观察脾动脉的形态、有无扩张以及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对于体型适中、脾动脉位置较易暴露的患者较为适用。例如,通过腹部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脾动脉的走行,发现是否存在异常扩张的动脉瘤。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更精准地显示脾动脉瘤的详细情况,包括动脉瘤的大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CTA可以提供三维图像,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变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对于超声检查发现异常但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的患者,CTA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MRA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获取血管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脾动脉及其动脉瘤的情况。它在显示血管病变的细节方面有一定优势,对于诊断脾动脉瘤具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对于无症状且动脉瘤较小(直径小于2cm)的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密切观察动脉瘤的大小变化。保守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妊娠女性发现的脾动脉瘤,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动脉瘤的发展。
2.手术治疗
开腹手术:对于较大的脾动脉瘤(直径大于2cm)或有破裂风险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开腹手术可以直接暴露脾动脉,进行动脉瘤的切除和血管重建。但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恢复相对较慢。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
介入治疗:近年来,介入治疗也逐渐应用于脾动脉瘤的治疗。通过血管介入的方法,放置动脉瘤栓塞装置等,达到阻断动脉瘤血流、治疗动脉瘤的目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某些复杂情况的脾动脉瘤可能并不适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创伤手术的患者,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女性:妊娠期间发现脾动脉瘤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妊娠时血容量增加,脾动脉瘤破裂风险升高。医生需要密切监测动脉瘤的大小变化以及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在孕期管理中,要综合考虑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式,因为手术可能会对妊娠产生影响,而不手术又存在破裂风险。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后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在诊断和治疗脾动脉瘤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的手术或保守治疗选择,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保守治疗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以降低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的风险。
3.儿童患者:儿童脾动脉瘤较为罕见,一旦发现需要格外谨慎处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只有在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并且要严格评估手术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