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且不同特殊人群有其特点,缺血性卒中常见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病因,出血性卒中主要因高血压等,脑血栓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阻塞,治疗上缺血性卒中可溶栓等,出血性卒中降颅压等,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发病及治疗特点,有基础疾病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发病风险。
脑血栓: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血管壁形成血栓,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血流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逐渐阻塞血管。
病因差异
中风:
缺血性卒中: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脂质等物质易在血管壁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也是重要原因,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其他还有小动脉闭塞等。
出血性卒中: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也是出血性卒中的病因之一,如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此外,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抗凝或溶栓治疗不当等也可能引发出血性卒中。
脑血栓: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年龄越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越高,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因为男性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更易出现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这些都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会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从而增加脑血栓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中风:
缺血性卒中:症状因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言语不利(说话不清楚或不能理解他人言语)、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例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
出血性卒中:起病较急,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因为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升高。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脑叶出血可能出现相应脑叶功能受损的表现,如额叶出血可能有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等,小脑出血可出现头晕、共济失调(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等。
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睡眠中或休息时,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如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但可自行缓解。随着血栓逐渐阻塞血管,出现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症状,与缺血性卒中的症状相似,如逐渐出现的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达到高峰。
影像学检查特点
中风:
缺血性卒中:头颅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能显示正常,随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更高,发病后即可发现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
出血性卒中:头颅CT表现为高密度病灶,根据出血时间不同,密度会有相应变化;头颅MRI在急性期T1加权像可能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信号会逐渐改变。
脑血栓: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可更早发现脑内的缺血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清晰显示血管闭塞及脑组织缺血改变。
治疗原则
中风:
缺血性卒中: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对于静脉溶栓)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还可根据情况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取栓治疗等);同时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使用丁苯酞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侧支循环等。
出血性卒中:主要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调控血压,一般不急于降血压,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调整;对于大量脑出血或有脑疝形成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清除血肿等。
脑血栓:治疗原则与缺血性卒中相似,在溶栓时间窗内符合条件者可进行溶栓治疗,若不符合溶栓条件则进行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以预防脑血栓的复发。
特殊人群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是中风和脑血栓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发生中风和脑血栓的风险更高。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更加个体化,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血脂、血压等水平,相对男性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在预防方面,女性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激素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在治疗时也需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妊娠、哺乳等特殊情况对治疗的影响。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无论是中风还是脑血栓,都需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得更低);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对血管的损害;高脂血症患者需要调整血脂水平,使血脂达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从而降低中风和脑血栓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