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因颈椎间盘退变等致相关组织受刺激或压迫,分多型有不同表现,辅助检查有X线、CT、MRI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脑梗塞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不同部位有相应表现,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治疗有超早期、药物及康复治疗,且儿童和老年人在颈椎病、脑梗塞上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颈椎病
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其发病与颈椎的退行性变密切相关,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不良的睡眠姿势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速颈椎的退变过程。例如,长期低头时,颈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进而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
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发病机制有所差异,如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病变导致神经根受压;脊髓型颈椎病是脊髓受到压迫或缺血等因素影响其功能。
脑梗塞
又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的血压波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脂质更容易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斑块堵塞脑血管时就会引发脑梗塞。
二、临床表现
颈椎病
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等。比如患者可能会出现拿东西时容易掉落的情况,这是因为神经根受压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
脊髓型:临床上可出现双侧下肢发紧、步态不稳,如行走时有踩棉花感,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肢麻木、双手精细动作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障碍等。
交感神经型: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交感神经症状。
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等,其眩晕多与颈部活动有关。
脑梗塞
不同部位的脑梗塞临床表现不同,一般会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如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吞咽困难等。例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
三、辅助检查
颈椎病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如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改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性结构,如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椎管狭窄情况等。例如,可以明确看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具体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结构的病变情况,能发现X线和CT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
脑梗塞
头颅CT:是脑梗塞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在脑梗塞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可发现脑干、小脑的微小梗死灶,能更早地发现病变,尤其是在梗死灶尚未出现明显低密度改变时就能发现异常信号。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等,如发现血管狭窄、闭塞或动脉瘤等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等特殊情况时才会选择。
四、治疗原则
颈椎病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大部分颈椎病患者,包括颈椎牵引、颈部制动、理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按摩、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于不同类型的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先尝试颈椎牵引等治疗来缓解神经根受压情况;脊髓型颈椎病一般先以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但如果病情进行性加重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当颈椎病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脊髓受压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根减压术、脊髓减压术等。
脑梗塞
超早期治疗:发病后尽快就医,若在溶栓时间窗内(一般为发病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内)且无禁忌证,可考虑溶栓治疗,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脑保护药物等。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脑保护药物可以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伤。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言语康复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特殊人群特点
颈椎病
儿童:儿童颈椎病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颈部外伤等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治疗,因为儿童的颈椎仍在发育中,非手术治疗应更加温和,如采用适当的颈部牵引、理疗等,且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颈椎退变更为严重,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颈椎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护理和康复指导。
脑梗塞
儿童:儿童脑梗塞相对少见,病因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有关。儿童脑梗塞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溶栓等治疗的禁忌证掌握要严格,因为儿童的凝血机制与成人不同,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精确计算。康复治疗方面也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脑梗塞患者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脑梗塞时要注意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出血后不易止血。同时,老年人的神经功能恢复相对较慢,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