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病变指直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发生异常病理改变,分为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临床表现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脱垂等。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有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非肿瘤性息肉预后较好,肿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早期切除预后较好,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定义
直肠息肉病变是指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发生了异常的病理改变。息肉是一种形态学的描述,而病变则提示可能存在细胞的异常增生等情况,有可能向肿瘤性病变发展。
二、分类及相关特点
(一)肿瘤性息肉
1.管状腺瘤
多见于成人,男性略多见。一般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较光滑,可有分叶。组织学上主要由管状腺体组成,瘤细胞分化较好,核分裂象少见。随着腺瘤增大,癌变率也会增加,直径大于2cm的管状腺瘤癌变率可显著升高。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轻人群中也可能出现,但相对较少。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2.绒毛状腺瘤
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通常体积较大,直径多大于1cm,呈绒毛状或乳头状突起,表面粗糙不平,似绒毛。组织学上以绒毛状结构为主,瘤细胞分化较差,癌变率较高,一般认为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在30%-50%左右。
年龄方面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可能与之相关。
3.管状绒毛状腺瘤
具有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混合特征,其癌变率介于两者之间。
(二)非肿瘤性息肉
1.炎性息肉
是由于直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病变。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也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慢性炎症患者。息肉一般较小,直径多在1cm以下,形态多样,表面多较光滑。
年龄上无特定的高发人群,各种年龄都可能发生,与基础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如果是炎症性肠病患者,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中如果有不注意饮食卫生等情况可能诱发肠道炎症进而导致炎性息肉形成。
2.增生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非肿瘤性息肉,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也可发生。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在0.5cm以下,呈半球形或球形,表面光滑。组织学上主要是直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所致,一般认为增生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各年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肠道慢性刺激等可能有一定作用。
三、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1.便血
肿瘤性息肉和部分非肿瘤性息肉都可能出现便血。肿瘤性息肉中,较大的腺瘤可能因表面糜烂、溃疡等导致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量一般较少,有时仅在粪便表面带血。炎性息肉患者便血程度不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量也相对较少。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的患者便血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儿童出现便血时需要考虑息肉等病变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
2.排便习惯改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形状变细等情况。肿瘤性息肉较大时可能会引起肠道狭窄,导致排便习惯改变。例如绒毛状腺瘤体积较大时可能堵塞肠腔,引起便秘等排便习惯改变。
对于中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排便习惯改变时,更要警惕直肠息肉病变的可能,需要及时进行肠镜等检查。
3.脱垂
较大的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等体积较大的息肉。儿童患者如果出现直肠息肉脱垂,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排便后有肿物脱出肛门。
四、诊断方法
(一)直肠指检
是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中下段的息肉。但对于直肠上段的息肉,指检可能难以触及。一般来说,手指可触及的息肉多为距离肛门7-10cm以内的病变。
不同年龄的患者指检操作需注意轻柔,儿童患者进行指检时要更加谨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二)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直肠息肉病变的最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以及肿瘤性息肉的具体类型等。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操作要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检查时需要更加耐心,必要时可在镇静下进行检查;中老年患者要注意检查前的肠道准备等情况。
(三)病理检查
对结肠镜下取的息肉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是明确息肉病变性质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确定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还可以进一步明确是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还是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以及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等情况。
五、治疗及预后
(一)治疗方法
1.内镜下治疗
对于较小的息肉,多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常用的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例如对于直径小于2cm的管状腺瘤,可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将息肉完整切除。
不同年龄的患者内镜下治疗的风险和术后恢复略有不同。儿童患者术后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恢复相对较快;中老年患者要注意基础疾病的影响,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术后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2.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的息肉,或者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经肛门息肉切除术等。如果是恶性肿瘤性息肉,可能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根治性手术等。
(二)预后
1.非肿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如果基础炎症得到控制,息肉有可能消退,预后较好。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预后良好。
各年龄患者只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预后通常较好。
2.肿瘤性息肉
管状腺瘤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完整切除,预后较好,癌变率低。但如果切除不彻底,有复发可能。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较高,如果能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部分患者预后尚可,但如果发现较晚已发生转移等情况,预后较差。
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相关,中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较差,可能会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