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的外科急腹症,按原因分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分类
按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小,使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例如肠道内长有肿瘤,如[肿瘤名称1]等,会占据肠腔空间,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肠粘连也是常见原因,多因腹部手术、炎症等引起,肠管之间或肠管与腹腔其他脏器之间形成粘连,可使肠管扭曲、受压,造成肠梗阻;肠套叠,多见于儿童,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与小儿肠管发育不全、肠蠕动紊乱等因素有关;肠扭转,往往是因为肠袢及其系膜过长,肠扭转后肠腔受压而变窄,影响肠内容物通过,常见于乙状结肠扭转(多发生于有便秘习惯的老年人)和小肠扭转(常在饱食后剧烈运动时发生);蛔虫团堵塞,多见于儿童,大量蛔虫相互缠绕成团,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又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类。麻痹性肠梗阻较为常见,多发生在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或弥漫性腹膜炎患者,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了肠道蠕动导致肠麻痹,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痉挛性肠梗阻较少见,可因肠道功能紊乱或慢性铅中毒等引起肠壁肌肉过度收缩所致。
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多见于老年人,常因心脏疾病等导致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二、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机械性肠梗阻一般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发作时可伴有肠鸣音亢进,患者自觉有气体在肠内窜行,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剧烈蠕动,引起腹痛。如果是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发作急骤、持续剧烈,可伴有腰背部牵涉痛;麻痹性肠梗阻则为持续性胀痛。
呕吐: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随后,呕吐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若呕吐物为血性或棕褐色,提示肠管有血运障碍。
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较为显著,可遍及全腹。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残存的粪便和气体,仍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不能因此而否定肠梗阻的存在。
体征
腹部体征:可见肠型和蠕动波,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触诊时,单纯性肠梗阻腹部柔软,轻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有时可触及有压痛的肠袢包块。听诊时,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全身体征:早期全身情况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少等;绞窄性肠梗阻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
三、诊断
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腹部手术史、外伤史、肠道疾病史等,结合患者出现的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初步判断是否为肠梗阻。
体格检查:通过腹部视诊、触诊、听诊等,发现肠型、蠕动波、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变化等体征,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X线平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不同类型的肠梗阻X线表现有所差异,如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管扩张,有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麻痹性肠梗阻可见小肠和大肠全部充气扩张。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肠梗阻,如肿瘤、肠套叠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肠管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明确梗阻的原因和部位。
四、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情况,合理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防治感染和中毒:应用抗生素防治肠道细菌感染,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
其他治疗:对于蛔虫团、粪块等引起的肠梗阻,可尝试进行颠簸疗法等非手术方法促使梗阻缓解;还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如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制剂,起到通里攻下、理气止痛等作用。
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如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或肠外置术等。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肠梗阻多与肠套叠、蛔虫团堵塞等因素有关。儿童发生肠梗阻时病情变化较快,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腹痛、呕吐、腹胀及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怀疑肠梗阻,需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防止发生心衰等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肠梗阻常见原因有肿瘤、肠扭转、粪块堵塞等。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肠梗阻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注意防止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女性:女性肠梗阻的病因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妊娠期发生肠梗阻时,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需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有腹部手术史人群:这类人群发生肠梗阻的风险较高,多为肠粘连所致。平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剧烈运动。一旦出现腹痛、呕吐等疑似肠梗阻的症状,应及时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肠梗阻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