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机体在致瘤因素下局部组织细胞基因水平失控克隆性增生形成的新生物,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生长缓慢、边界清、分化高,恶性生长快、浸润性、分化低且具转移性;其形成机制包括基因层面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异常、细胞增殖凋亡失衡;常见表现有局部肿块、疼痛、溃疡及全身发热、消瘦乏力等,不同年龄、性别在肿瘤相关表现及发生风险等方面存在差异,生活方式和基础病史等也会产生影响
一、肿瘤的定义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一)肿瘤的分类
1.良性肿瘤
一般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例如皮肤的脂肪瘤,它通常位于皮下,质地柔软,活动度好,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主要是局部压迫,手术切除后一般很少复发。从细胞形态上看,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形态和功能接近正常组织细胞。
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良性肿瘤,生活方式对其发生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间接增加某些良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如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某些组织良性增生。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可能会有肝脏良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情况,不过具体需结合个体情况分析。
2.恶性肿瘤
生长速度较快,常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如肺癌,癌细胞可以侵犯周围肺组织及邻近器官和组织。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形态和功能与正常细胞差异大,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可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恶性肿瘤在各年龄、性别均有发病可能,生活方式因素影响较大,例如长期吸烟是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酗酒与肝癌等发病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可能增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有家族肿瘤病史的人群患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二、肿瘤的形成机制
1.基因层面
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精细调控。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增殖,当原癌基因发生突变、扩增或过度表达时,可能转化为癌基因,导致细胞生长失控。例如ras基因家族中的某些突变可使细胞持续增殖。抑癌基因则起到抑制细胞过度增殖的作用,如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它可以参与DNA修复、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当p53基因发生突变或失活时,细胞的生长调控失衡,容易发生肿瘤。
不同年龄阶段基因的稳定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男性和女性在某些与性别相关的肿瘤基因易感性上存在差异,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与女性乳腺癌、卵巢癌以及男性乳腺癌等发病相关。生活方式中的一些因素,如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致癌物质等,会增加基因损伤的概率,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有肿瘤家族病史的人群,其基因中可能携带了易患肿瘤的遗传突变,需要更关注基因监测和早期预防。
2.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
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肿瘤细胞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异常,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减少。例如一些肿瘤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异常,使得细胞不能正常启动凋亡程序,从而持续增殖形成肿瘤。
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调控机制有一定差异。儿童时期细胞增殖相对活跃,但凋亡调控也在有序进行,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调控平衡可能被打破。男性和女性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可能存在差异,如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乳腺等组织细胞的增殖凋亡平衡。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平衡,增加肿瘤发生风险。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其免疫系统对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可能存在异常,需要特别注意肿瘤的发生监测。
三、肿瘤的常见表现
1.局部表现
肿块:体表或深部可触及的肿块,良性肿瘤的肿块质地一般相对均匀,活动度较好;恶性肿瘤的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例如甲状腺部位的肿块,良性的甲状腺腺瘤通常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而甲状腺癌的肿块边界多不清楚,活动度差。
疼痛: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可能压迫或侵犯周围组织、神经等引起疼痛。如肝癌晚期可能出现肝区疼痛,是由于肿瘤增大牵拉肝包膜所致;骨肿瘤常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且夜间疼痛可能较为明显。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疼痛部位和性质,需要更细致的观察。男性和女性在疼痛的主诉和对疼痛的耐受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有慢性疼痛病史的人群发生肿瘤时,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综合判断。
溃疡:体表或空腔器官的肿瘤,若生长过快,血供不足,可发生溃疡。如皮肤癌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胃癌也可能出现胃溃疡样表现等。
2.全身表现
发热: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可引起发热,多为低热,少数可为高热。例如肾癌患者可能出现低热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特点可能不同,儿童肿瘤患者发热时需要警惕感染等其他因素,但也不能忽视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男性和女性在发热相关的基础疾病等方面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的发热情况与肿瘤发热需鉴别。有感染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肿瘤引起的发热可能容易被混淆,需要详细检查。
消瘦、乏力: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由于肿瘤细胞不断增殖消耗机体营养物质,同时患者食欲可能受到影响,导致体重下降、体力不支。不同年龄阶段的消瘦、乏力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男性和女性在消瘦、乏力的伴随症状等方面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可能同时伴有月经紊乱等情况。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肿瘤时,消瘦、乏力等表现可能更加明显,需要及时排查肿瘤相关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