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致脑动脉闭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起病急骤,辅助检查中头颅CT早期可能无异常、MRI更敏感,心电图等可查心源性栓子来源,治疗需改善循环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脑血栓形成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闭塞,多安静发病,辅助检查头颅CT等有相应表现,治疗有溶栓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栓塞
定义: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机制:主要是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栓子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例如心源性栓子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等,栓子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非心源性栓子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也可导致脑栓塞。年龄方面,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与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的发病年龄相关;性别差异相对不突出,但基础疾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性别倾向,如心房颤动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果不注意控制病情,如不规律服用抗凝药物等,容易发生脑栓塞。病史方面,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较高。
脑血栓形成
定义: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血管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多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使血管狭窄或闭塞。年龄上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在45-70岁之间高发;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与性别相关因素有关,如雌激素对女性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发病率升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脑血栓形成的风险;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这些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从而更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
二、临床表现
脑栓塞
起病急骤,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症状多较严重。常见症状有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由于栓子来源多样,部分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心房颤动患者可有心悸等表现。年龄较小的患者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脑栓塞,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可能在脑栓塞发生后出现多种基础疾病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等。女性患者如果是口服避孕药等原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脑栓塞,有相应的用药史等情况。
脑血栓形成
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逐渐加重。症状相对脑栓塞可能稍缓,常见症状也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但程度可能因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脑萎缩等因素,症状表现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发病时血压可能进一步波动;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栓形成后,血糖控制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病情恢复。
三、辅助检查
脑栓塞
头颅CT:发病早期(24-48小时内)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年龄较小的患者头颅CT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相似;老年患者可能因脑实质萎缩等情况,梗死灶表现可能不典型。
头颅MRI:对脑栓塞的检出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脑干、小脑梗死灶。对于不同年龄患者,MRI的成像特点基本一致,但需要注意儿童患者的检查配合问题等。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有助于发现心源性栓子的来源,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等。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尤为重要,不同年龄的心脏病患者检查结果会有相应差异,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心脏超声表现与成人不同。
脑血栓形成
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可帮助鉴别脑出血等疾病。老年患者头颅CT检查时要注意对比既往头颅CT情况,以更好地判断梗死灶的进展等;儿童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头颅MRI: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灶,对于小病灶、脑干及小脑梗死灶的检出更敏感。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依据病理改变,基本遵循疾病的一般规律,但儿童患者的脑部发育特点可能影响对梗死灶的判断。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对于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的适应情况和风险有所不同,如儿童进行脑血管造影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四、治疗原则
脑栓塞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治并发症等。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需考虑抗凝治疗,但要注意出血风险。年龄较小的患者抗凝治疗需非常谨慎,因为儿童凝血功能与成人不同,出血风险更高;老年患者抗凝治疗要评估出血风险与获益比,同时考虑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治疗的影响。
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节律等。女性患者如果是口服避孕药相关的脑栓塞,需停用相关药物。
脑血栓形成
急性期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有适应证时)、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等。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老年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要注意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同时评估出血风险;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对血糖的影响。
五、预后
脑栓塞
预后与栓子来源、栓塞部位、梗死面积及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心源性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年龄较大、基础疾病多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脑栓塞,预后取决于心脏疾病的治疗情况和脑梗死的恢复情况。
脑血栓形成
预后与血管闭塞程度、治疗是否及时、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等有关。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等原因,预后相对不如年轻患者,同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佳会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