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结肠癌是发生在横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因与生活方式、遗传、肠道疾病等有关,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等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诊断靠结肠镜、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筛查、治疗肠道慢性疾病来预防。
一、病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结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与其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可使胆汁分泌增加,肠道内胆汁酸含量升高,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
吸烟:吸烟可增加患横结肠癌的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使细胞发生癌变。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也与横结肠癌的发生有关。酒精可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同时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间接影响肠道内环境,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横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展为结肠癌,其中包括横结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的个体患结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包括横结肠癌。
3.肠道疾病因素:某些肠道慢性疾病长期不愈可能会恶变形成横结肠癌。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炎症长期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反复修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致癌变。克罗恩病也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早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能变细,或带有黏液、脓血等。例如,患者可能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且粪便中带有暗红色血液或黏液。
2.腹痛:多为定位不确切的隐痛或胀痛,后期可因肿瘤浸润、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肠梗阻而出现剧烈腹痛。如肿瘤导致肠管部分梗阻时,可引起阵发性腹部绞痛。
3.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活动或固定。如果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肿块活动度可能较差。
4.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由于肿瘤慢性失血、毒素吸收等原因,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体重逐渐下降。
三、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横结肠癌最直接、重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横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例如,可发现横结肠黏膜上的隆起性或溃疡性病变,通过活检能确定是否为癌细胞。
2.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可以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例如,能清晰显示横结肠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肝脏、胰腺等器官,以及腹腔内淋巴结有无肿大。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对于判断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有无盆腔转移等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一些不能耐受CT检查对比剂的患者,MRI是较好的替代检查方法。
钡剂灌肠检查:可以显示结肠黏膜的形态,对于发现结肠内的病变有一定价值。但对于较小的病变或早期病变,其诊断准确性不如结肠镜。
四、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是横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右半结肠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等因素来确定。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尽可能清扫周围淋巴结,以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例如,对于横结肠中部的肿瘤,可能需要切除部分横结肠及其所属的淋巴结。
2.化疗:常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化疗可以杀死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缓解症状。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3.放疗:对于一些局部晚期的横结肠癌患者,放疗可以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有助于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或缓解肿瘤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五、预后
横结肠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早期横结肠癌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接受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一般来说,肿瘤分期越早,预后越好;肿瘤分化程度越高,预后相对较好;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及后续治疗的,预后也相对更优。
六、预防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例如,每天保证摄入30-40克膳食纤维,可选择西兰花、苹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如减少红肉(牛肉、羊肉、猪肉等)的摄取量,避免过多食用油炸、油煎食品。
戒烟限酒:戒烟可降低患癌风险,应尽量避免吸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
适度运动: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患癌风险。
2.定期筛查:对于有结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结肠癌患者、患有肠道慢性疾病的人群等,应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无论男女,都应进行结肠癌的筛查。常用的筛查方法有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例如,粪便隐血试验可每年进行一次,如果结果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肠道情况;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易感性疾病的家族成员,应从年轻时就开始进行密切的结肠镜监测。
3.治疗肠道慢性疾病: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密切监测肠道病变情况,防止病情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