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DS是常见危及生命的急性呼吸衰竭,由直接或间接肺损伤等病因引起,病理生理有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诊断采用柏林定义标准,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和呼吸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治疗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病因
1.直接肺损伤因素
肺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导致ARDS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重症肺炎时,病原体释放的毒素和炎症介质可损伤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引发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
胃内容物吸入:大量胃内容物误吸进入肺部,其中的胃酸等物质会损伤肺组织,启动炎症反应,导致ARDS。
肺挫伤:胸部外伤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局部组织出血、水肿,引发炎症级联反应,进而发展为ARDS。
吸入有毒气体:如氯气、光气等有毒气体被吸入后,会直接损伤呼吸道和肺泡,导致ARDS。
2.间接肺损伤因素
严重感染:全身性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和炎症介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引起肺的炎症反应。例如,败血症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多种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可导致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ARDS。
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多发性骨折等严重创伤,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这些介质可影响肺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功能,导致ARDS。
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可导致肺部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发肺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ARDS。
大量输血:大量输血可能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这是一种与输血相关的ARDS类型,可能与供者血浆中的抗体等因素有关。
二、病理生理
1.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炎症介质如TNF-α、IL-1等的释放,使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细胞间连接疏松,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液体大量渗出到肺泡腔和肺间质,引起肺水肿。
2.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稳定性的作用。ARDS时,由于炎症损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功能受损,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减少,同时炎症介质可破坏已有的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萎陷,肺顺应性降低,引起肺不张。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萎陷、肺水肿以及肺血管收缩等因素可导致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仍正常或增加,使通气/血流比例降低,形成肺内分流;同时,肺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等可导致部分肺泡血流减少,而通气仍正常,使通气/血流比例升高,形成无效腔样通气。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导致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
三、临床表现
1.呼吸急促:是ARDS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患者呼吸频率可增快至30次/分钟以上,且进行性加重。
2.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费力,患者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常规的吸氧措施难以纠正低氧血症。
3.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PaO)降低,即使吸入高浓度氧气,PaO仍低于60mmHg,且氧合指数(PaO/FiO)降低,正常氧合指数大于300mmHg,ARDS时氧合指数小于300mmHg,严重时可小于100mmHg。
4.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闻及少量湿啰音;病情进展后,可闻及双肺广泛的湿啰音,部分患者可出现管状呼吸音。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柏林定义的ARDS诊断标准:
1.明确的临床相关急性发作:
一周内出现的新的或加重的呼吸症状。
胸部X线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双肺浸润影,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肺叶/全肺不张和结节影解释。
2.氧合障碍:
轻度ARDS:200mmHg 中度ARDS:100mmHg 重度ARDS:PaO/FiO≤100mmHg,PEEP≥5cmHO。 3.排除左心房高压: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由心源性肺水肿导致的双肺浸润影。 五、治疗 1.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引起ARDS的原发病,如控制感染、处理创伤等。例如,对于感染性ARDS,应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呼吸支持治疗 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重要手段。早期应采用小潮气量(6-8ml/kg预计体重)、低平台压(≤30cmHO)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可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或容量控制通气等模式,同时可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PEEP可改善氧合,防止肺泡萎陷,但需注意避免过高的PEEP导致肺过度膨胀和循环功能障碍。 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于严重顽固性低氧血症的ARDS患者,可考虑应用ECMO。ECMO通过体外循环装置代替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但ECMO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ARDS的病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儿童感染相关的ARDS较为常见。在治疗时,应特别注意机械通气的参数设置,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潮气量、PEEP等,避免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对儿童肺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儿童的代谢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的选择和剂量也需要谨慎考虑,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治疗ARDS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机械通气时,需更加谨慎调整参数,因为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储备较差,过高的气道压力等可能加重心功能负担。同时,老年人的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ARDS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治疗时要兼顾胎儿和母亲双方的安全,机械通气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药物的使用要避免对胎儿造成致畸等不良影响。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产科、呼吸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