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多个赘生物,好发于大肠,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升高,病因有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随病情发展可有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血等;诊断靠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内镜下和手术治疗;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预防,术后定期随访;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况
多发性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多个赘生物。肠道是息肉的好发部位,可分布在从食管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其中以大肠多见。其发病情况在不同人群中有差异,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有升高趋势,男性和女性在整体发病上无绝对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某些特定类型的肠息肉可能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二、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导致多发性肠息肉,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使得肠道容易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癌变风险极高。
2.炎症刺激: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黏膜在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下,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息肉。炎症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重,发生息肉的可能性越大,且炎症导致的息肉数量通常也较多。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等有害物质接触时间增加,容易引发肠息肉。例如,过多摄入红肉、加工肉类等,会增加肠道息肉的发病风险。
吸烟:吸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肠道黏膜,干扰肠道的修复机制,从而增加肠息肉的发生几率。
饮酒:过度饮酒会对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进而促进肠息肉的形成。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检查时发现。随着息肉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可能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与息肉所在肠道部位有关;还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是因为息肉影响了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
2.出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异,低位肠道的息肉出血可能表现为鲜血便,高位肠道的息肉出血则可能与粪便混合,表现为暗红色血便或大便潜血阳性。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息肉最常用且重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清晰发现肠道内的息肉,还能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腺瘤性还是炎性等。检查时患者需要提前做好肠道准备,如服用泻药清空肠道,以保证检查视野清晰。
小肠镜检查:对于怀疑小肠部位有息肉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小肠镜检查,包括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等。胶囊内镜检查方便患者,但可能存在视野有限、无法取活检等局限性;双气囊小肠镜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小肠黏膜,且能进行活检及治疗,但检查过程相对复杂。
2.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发现肠道内的充盈缺损,有助于提示息肉的存在,但对于小的息肉可能容易漏诊,准确性不如内镜检查。
CT结肠成像(CTC):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螺旋CT对结肠进行扫描,然后经过计算机重建技术成像,可以发现肠道内的息肉,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一般作为内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五、治疗原则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通过结肠镜进行高频电切术将息肉切除。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无蒂或广基的较小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抬起,然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切除。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尤其是怀疑有癌变倾向的息肉,可采用ESD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这种方法可以更彻底地切除病变,但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创面情况。
2.手术治疗:
对于息肉数量多、范围广,或怀疑有癌变且病变较深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肠段切除术。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若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根据病变范围进行部分大肠切除手术。手术治疗后需要注意患者的术后恢复,包括肠道功能的恢复、营养支持等。
六、预防与随访
1.预防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戒烟限酒;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健康体重,有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蠕动和代谢功能,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治疗肠道炎症:对于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要积极治疗,控制炎症,减少炎症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从而降低肠息肉的发生几率。
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家族史的人群,要进行遗传咨询,了解患病风险,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2.随访:
对于通过内镜下切除息肉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一般术后1年内复查1次,若复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具体间隔时间需要根据息肉的性质、数量等情况由医生决定。
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密切随访,因为这类患者癌变风险高,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内镜检查和相应的治疗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多发性肠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儿童肠息肉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感染等有关。在诊断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儿童结肠镜检查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治疗上同样根据息肉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镜治疗方法,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恢复情况,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老年人:老年人多发性肠息肉的发病可能与老年肠道功能减退、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进行内镜检查和治疗时,要更谨慎评估风险,如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人,要考虑检查和治疗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治疗后要加强护理,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恢复能力相对较差。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多发性肠息肉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诊断时要权衡检查对胎儿的影响,一般尽量避免在妊娠期进行有创的内镜检查,可在产后根据情况再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息肉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治疗,要在充分评估胎儿安全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