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可从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来诊断。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7天内接触疑似/确诊病例或到过流行地区;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等常见症状及部分不常见症状;实验室检查有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助确诊)、病毒分离(分离出病毒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不同年龄和有基础病史人群在各方面有不同表现及影响。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7天内接触过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若个体在发病前7天内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包括共同生活、工作,或有过直接的呼吸道飞沫接触等情况,那么就具备了一定的流行病学关联依据。例如,在一个家庭中,若有成员确诊甲型H1N1流感,其他一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就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其发病后在考虑甲型H1N1流感确诊时,流行病学史中的这种接触情况就需要被重点关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社交活动不同,比如儿童可能更多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接触他人,成年人可能在工作场所接触同事等,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流行病学史的获取和判断。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其接触相关病例时可能更容易感染,且在判断流行病学史与甲型H1N1流感发病的关联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免疫等方面的影响。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地区:如果发病前7天内去过甲型H1N1流感已呈流行态势的地区,也属于重要的流行病学依据。不同地区的疫情流行情况不同,对于儿童来说,若在学校组织的外出活动中前往了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就需要高度警惕;对于经常有商务出差的成年人,若到了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其感染风险增加;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前往疫情流行地区后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风险可能进一步升高,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身体的抵抗力。
二、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发热:多为突然出现的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以上,部分患者体温甚至可超过39℃。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成年人发热相对较为典型为持续高热;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热可能会对其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如诱发心血管事件等。
咳嗽:可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咳嗽程度轻重不一。儿童咳嗽可能不如成年人表述清晰,需要通过观察其呼吸情况等判断;成年人咳嗽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咳嗽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咳嗽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加重。
咽痛:咽部有疼痛感,吞咽时可能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对咽痛的感受和表达不同,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拒食、哭闹等情况;成年人可能会更明确表述咽部的疼痛不适;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咽痛可能会影响其呼吸等功能,需要密切关注。
流涕:鼻腔出现流涕症状,可为清水样涕。儿童流涕可能会导致鼻塞,影响呼吸和睡眠;成年人流涕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流涕可能会加重鼻部相关基础疾病的症状。
鼻塞:鼻腔通气不畅,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呼吸。儿童鼻塞可能会导致张口呼吸,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成年人鼻塞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有基础病史的人群鼻塞可能会加重心肺等基础疾病的负担。
乏力: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不同年龄人群乏力表现不同,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活动减少;成年人可能会感觉工作和日常活动都受到影响;有基础病史的人群乏力可能会使基础疾病的管理更加困难。
头痛:头部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儿童头痛可能难以准确表述,需要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等判断;成年人头痛可能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头痛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发作,需要谨慎对待。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尤其是四肢肌肉出现酸痛感。不同年龄人群肌肉酸痛的感受和影响不同,儿童肌肉酸痛可能会影响其肢体活动;成年人肌肉酸痛可能会影响运动和日常活动;有基础病史的人群肌肉酸痛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和基础疾病的相关症状。
2.不常见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加重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说,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时需要注意与其他胃肠道疾病鉴别,同时要警惕因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高度重视,因为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急性发作,如哮喘患者可能会导致哮喘发作加重等。
三、实验室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咽分泌物、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等)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同年龄人群的呼吸道标本采集难度略有不同,儿童采集鼻咽分泌物等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采集标本时需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操作的耐受性等。
阳性意义: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基本可以明确患者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通过实时荧光RT-PCR检测到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存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核酸序列,就能够确定患者感染了该病毒。
2.病毒分离:
检测方法:将呼吸道标本接种到敏感细胞中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这是确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之一,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不同年龄人群的标本采集和病毒分离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儿童标本采集的量和操作要求等与成年人有差异;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标本采集和病毒分离培养过程中需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对操作的耐受性。
阳性意义:若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则可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一旦分离出病毒,就能够明确具体的病毒株等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和治疗等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3.血清学检查:
血凝抑制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来辅助诊断。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血清抗体的产生和变化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抗体产生和变化可能与成年人有所差异;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血清抗体的变化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如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导致抗体产生不足等情况,从而影响血清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判断。例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其血清学检查可能出现假阴性等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