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有不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康复治疗,预后因类型及原发病而异,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面瘫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面瘫的定义
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患者无法正常完成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二、面瘫的分类及常见病因
1.中枢性面瘫
病因:主要由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例如,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了对面神经的中枢调控,从而引发中枢性面瘫。这类病因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病变风险增加,更容易发生。
特点: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偏瘫、言语障碍等。
2.周围性面瘫
病因:最常见的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约占周围性面瘫的70%左右,可能与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受凉、劳累等因素有关。另外,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疾病等局部病变也可引起周围性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具体发病机制可能是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受病毒感染后出现水肿,受压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劳累、受凉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诱发。
特点:病变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可出现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等典型表现。
三、面瘫的临床表现
1.面部外观改变
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且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吹口哨或鼓腮时漏气。
2.其他伴随症状
若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可能伴有耳部疱疹、耳痛等症状;中枢性面瘫患者若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可能伴有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面瘫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的急缓、诱因(如是否有受凉、感染等情况)、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耳部疾病等)。例如,若患者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随后出现面部面瘫症状,要考虑病毒感染导致周围性面瘫的可能。
2.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情况,观察额纹、眼裂、鼻唇沟、口角等部位的表现。同时进行神经系统的其他相关检查,如肢体运动、感觉、反射等检查,以区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中枢性面瘫患者,头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梗死的梗死灶、脑出血的血肿、颅内肿瘤等。例如,头部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较高,可以清晰显示脑部的缺血病灶;对于周围性面瘫,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但如果怀疑有颅内病变导致的中枢性面瘫,则需要进行相关检查。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状态,帮助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预后。通过检测面部肌肉的电活动,可以了解面神经传导是否正常,以及肌肉失神经支配的情况等。
五、面瘫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中枢性面瘫,需要针对脑血管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脑梗死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患者则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降颅压、止血等治疗措施。对于由中耳炎等局部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需要积极治疗耳部原发病,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促进面神经的修复。同时,早期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面神经的水肿,如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但具体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因为要权衡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3.康复治疗
发病1-2周后可开始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如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可通过自我训练或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例如,患者可以对着镜子进行反复的皱眉动作训练,每次持续数秒后放松,重复多次,以锻炼面部肌肉的收缩功能。
六、面瘫的预后
1.周围性面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大部分患者在数周-数月内可恢复,约85%的患者可完全恢复,少数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瘫痪、联动症(如闭眼时口角抽动等)等后遗症。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病情较轻、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较好。
2.中枢性面瘫
预后主要取决于脑部原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果脑部原发病较轻,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面瘫可能会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但如果脑部原发病严重,如大面积脑梗死、严重脑出血等,患者可能会遗留较严重的面瘫及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预后相对较差。
七、特殊人群面瘫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发生面瘫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应优先选择非药物的康复治疗方法,如早期的面部肌肉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儿童周围性面瘫,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以儿童能够耐受且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为原则。
2.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面瘫时,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面瘫的同时,要密切关注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面瘫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有血糖升高、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敏感性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同时,康复治疗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或诱发其他基础疾病发作。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面瘫时,用药需要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上,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早期的物理康复治疗等。同时,要加强对妊娠期女性的心理关怀,因为面瘫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病情的恢复。例如,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考虑到妊娠期女性的身体特殊性,训练强度不宜过大,且要注意训练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