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与有害气体及颗粒刺激有关,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等,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和肺功能等,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分急慢性期,预后因病情而异;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等的病理状态,发病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表现为气短等,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和肺功能等,诊断需结合相关检查,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预后因病情而异,还有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有害气体及颗粒(如香烟烟雾、职业粉尘等)长期刺激有关,导致气管-支气管黏膜反复发生损伤与修复,出现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改变,使支气管黏液分泌增多,引起咳嗽、咳痰等症状。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与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发病机制主要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例如吸烟等因素可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破坏肺组织的弹性纤维,导致肺泡壁破裂融合,肺泡结构破坏,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受损。常见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中老年人,男性相对更易发病,与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及年龄增长导致的肺组织退行性变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晨起较多,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急性发作期可伴有黏液脓性痰,咳嗽加剧,痰量增多,偶有痰中带血等表现。早期可无明显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明显,与气道阻塞、肺功能下降有关。
肺气肿: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表现为稍一活动甚至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还可伴有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上腹胀满等全身症状。典型体征为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
三、辅助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肺功能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小气道阻塞,表现为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闭合气量增加。发展到气道狭窄或阻塞时,可出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FVC)下降,小于70%对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常共同导致COPD)有重要意义。
肺气肿: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CT检查可见肺野低密度区,肺纹理稀疏等肺气肿改变,高分辨率CT对肺气肿的诊断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指标,表现为残气量(RV)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TLC)的百分比增加,超过40%提示肺气肿。FEV/FVC也会降低,同时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降低,反映肺弥散功能受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后,可作出诊断。
肺气肿: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及典型的肺气肿体征,结合X线、CT及肺功能检查等可明确诊断。需要与其他引起肺气肿的疾病相鉴别,如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等,代偿性肺气肿多发生于肺不张、肺炎后等,是由于肺组织缺损,余肺代偿性膨胀所致;间质性肺气肿多因肺泡壁或细支气管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所致,常有胸部外伤或剧烈咳嗽等诱因。
五、治疗原则及预后
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期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镇咳、祛痰,可选用氨溴索、溴己新等;平喘,可选用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
缓解期治疗: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预后:病情较轻、治疗及时且控制良好的患者,对生活影响较小;若病情反复加重,可发展为COPD,出现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肺气肿:
稳定期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包括戒烟,脱离污染环境;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噻托溴铵等;祛痰药,如乙酰半胱氨酸等;长期家庭氧疗,一般给予低流量吸氧,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可提高生存率。
急性加重期治疗: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治疗,还可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预后:早期肺气肿经积极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若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等,预后不良。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慢性支气管炎相对较少见,多与感染等因素有关,需注意积极控制感染,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儿童舒适度为标准进行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儿童肺气肿更少见,多与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等有关,需及时就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密切观察呼吸等情况,确保儿童呼吸通畅。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发病率较高,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治疗时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的肾毒性、平喘药物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等。在进行氧疗时要注意吸氧浓度和流量,避免氧中毒等情况。老年人身体虚弱,康复期需加强营养支持,鼓励其进行适度的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等,但要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以提高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女性:女性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在治疗上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要注意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用药的安全性,如需用药应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女性可能更关注疾病对外观(如桶状胸等体征)的影响,在心理护理方面需给予更多关注,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