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有组织学分类,病因涉及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临床表现因良恶性而异,诊断依靠影像学、肿瘤标志物、腹腔镜等检查,治疗分良恶性,良性多手术,恶性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需长期随访监测,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卵巢肿瘤的定义
卵巢肿瘤是指发生于卵巢的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之一。卵巢组织复杂,各种肿瘤均可发生,是全身各脏器肿瘤类型最多的部位。
二、卵巢肿瘤的分类
1.组织学分类
上皮性肿瘤:占原发性卵巢肿瘤50%-70%,其恶性类型占卵巢恶性肿瘤85%-90%。发病年龄多为30-60岁,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之分。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30-40岁妇女,恶性上皮性肿瘤预后差。
生殖细胞肿瘤:占卵巢肿瘤20%-40%,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青春期前患者占60%-90%,绝经后仅占4%。生殖细胞肿瘤分为良性、恶性及行为不确定三类,良性有成熟囊性畸胎瘤等,恶性有内胚窦瘤、无性细胞瘤等。
性索间质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5%,性索间质来源于原始体腔的间叶组织,可向男女两性分化。肿瘤可分泌性激素,故又称功能性卵巢肿瘤。女性化肿瘤多见于颗粒细胞瘤或卵泡膜细胞瘤,男性化肿瘤主要有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
转移性肿瘤:占卵巢肿瘤的5%-10%,其原发部位多为胃肠道、乳腺及子宫内膜等。
三、卵巢肿瘤的病因
1.遗传因素:约10%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具有遗传异常,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与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相关,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常为双侧卵巢肿瘤。
2.内分泌因素:过多的雌激素刺激可能与卵巢肿瘤的发生有关,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等女性卵巢肿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些情况会使女性体内雌激素暴露时间延长。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饮食、肥胖等可能增加卵巢肿瘤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会改变体内激素环境等,从而影响卵巢组织的代谢等过程,增加肿瘤发生几率;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也与卵巢肿瘤发生相关。
4.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可能与卵巢肿瘤发生有关,如长期接触石棉、滑石粉等物质的女性,卵巢肿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四、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
1.良性卵巢肿瘤:早期肿瘤较小,多无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随着肿瘤增大,可感腹胀或腹部扪及肿块。肿瘤长大占据盆、腹腔时,可出现尿频、便秘、气急、心悸等压迫症状。
2.恶性卵巢肿瘤:早期常无症状,晚期主要症状为腹胀、腹部肿块、腹腔积液及其他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压迫,可引起腹痛、腰痛或下肢疼痛;压迫盆腔静脉,可出现下肢水肿;功能性肿瘤可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
五、卵巢肿瘤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检测卵巢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性质,可鉴别卵巢肿瘤是囊性还是实性、有无腹水等。
CT及MRI检查:CT检查可清晰显示盆腔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判断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及范围。
2.肿瘤标志物检查
CA125:对卵巢上皮性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浆液性囊腺癌。但CA125升高也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肺癌等)及一些非恶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AFP:对卵巢内胚窦瘤有特异性价值,未成熟畸胎瘤、混合性无性细胞瘤中含卵黄囊成分者AFP也可升高。
HCG:对于原发性卵巢绒癌有特异性。
雌激素: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可产生较高水平雌激素。
睾酮: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可产生较高水平睾酮。
3.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盆腔肿块的情况,对肿块进行活检,明确诊断,同时可了解腹腔积液情况等,但对于巨大肿块或粘连严重者不适合行腹腔镜检查。
六、卵巢肿瘤的治疗
1.良性卵巢肿瘤: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及对侧卵巢情况决定手术范围,年轻、单侧良性肿瘤应行患侧卵巢肿瘤剥除术或卵巢切除术,保留对侧正常卵巢组织;双侧良性肿瘤应行肿瘤剥除术;绝经后妇女可行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
2.恶性卵巢肿瘤: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加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起关键作用,尤其是首次手术更重要。手术范围取决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类型等。早期(Ⅰ-Ⅱ期)患者应行全面分期手术,包括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全面探查盆腔、腹腔脏器及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等。晚期(Ⅲ-Ⅳ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尽可能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灶,使残余肿瘤直径小于1cm。
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可预防复发,延长生存期。常用化疗药物有铂类(如顺铂、卡铂)联合紫杉醇等。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制定化疗方案,一般需多个疗程化疗。
放疗:对某些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有一定作用,如无性细胞瘤对放疗敏感,但由于卵巢恶性肿瘤多数对放疗不是非常敏感,且放疗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目前放疗多用于术后残留病灶或复发灶的治疗等。
七、卵巢肿瘤的随访与监测
卵巢肿瘤治疗后需长期随访和监测。一般治疗后第1年,每月随访1次;第2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3年每4-6个月随访1次;3年以上者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全身及盆腔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AFP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等,以早期发现复发肿瘤。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对于年轻需保留生育功能的卵巢肿瘤患者,在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对生育功能影响小的手术方式,如仅行患侧肿瘤剥除术等,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后需密切监测生育情况,因为卵巢肿瘤治疗可能影响卵巢功能,导致不孕等问题。同时,年轻患者发现卵巢肿瘤后应及时就医,尽早明确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影响预后及生育。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卵巢肿瘤患者在诊断时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考虑患者的耐受性,手术方式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应更谨慎,要充分权衡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3.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对于有卵巢肿瘤家族遗传史的女性,应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如果携带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应更加密切地进行卵巢肿瘤的筛查,可每年进行超声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卵巢肿瘤,早期治疗。同时,这类女性在生活方式上应更加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