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与病原体感染、机体免疫状态及解剖结构异常相关。病原体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病毒(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儿童因血-脑屏障不完善、免疫功能低等易发病,成人免疫缺陷或长期用免疫抑制剂也易患病;先天性脑膜膨出、脑积水及后天颅脑外伤、神经外科手术后继发感染等解剖结构异常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和成人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在儿童中,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再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引发炎症。例如,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的侵袭。肺炎链球菌感染后,会在脑膜处大量繁殖,引起脑膜的炎症反应,导致化脓性改变。
脑膜炎奈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该菌感染人体后,可迅速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进而到达脑膜。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军营等,脑膜炎奈瑟菌的传播风险较高。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在这个阶段可能还不能完全有效抵御该菌的侵袭。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膜后,会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导致脑脊液中出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典型特征。
B型流感嗜血杆菌:过去是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尤其是2-5岁的儿童。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其发病率有所下降。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人体后,也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在未接种疫苗的儿童中,由于缺乏对该菌的特异性免疫,容易发生感染。该菌感染脑膜后,会引起脑膜的炎症,导致脑脊液的成分发生改变,出现化脓性改变。
2.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感染肠道病毒。例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脑膜。在儿童群体中,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相对较为常见,部分肠道病毒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化脓性改变,导致化脓性脑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当病情累及脑膜时,也可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的部分特征。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等,更容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该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会引起脑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脑脊液中出现炎症细胞等改变。
3.其他病原体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这也是化脓性脑膜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较弱。结核分枝杆菌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然后经血行播散至脑膜。在儿童中,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或卡介苗接种不成功的儿童,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引发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在脑膜处繁殖,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脑膜出现结核结节等病变,进而引起脑脊液的改变,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的一些特点,但与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在病原体和病理过程上有一定差异。
二、机体免疫状态相关因素
1.儿童免疫系统特点
婴幼儿时期,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这使得病原体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膜。例如,婴幼儿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缝隙较大,病原体更容易通过。同时,儿童的免疫系统中的吞噬细胞功能、免疫球蛋白水平等都相对成人较低。例如,婴幼儿体内的IgG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通过胎盘传递的IgG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逐渐消耗,而自身合成IgG的能力较弱,这使得婴幼儿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免疫功能有所不同。新生儿期,免疫系统更为不成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更弱。例如,新生儿的中性粒细胞吞噬和杀菌能力较低,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也不完善,因此新生儿患化脓性脑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2.成人免疫缺陷相关因素
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成人,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大幅下降。艾滋病患者感染各种病原体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感染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细菌,以及某些病毒等病原体。这是因为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导致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无法有效清除入侵脑膜的病原体,从而引发化脓性脑膜炎。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成人,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也容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体内繁殖并侵犯脑膜。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吞噬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吞噬和杀灭能力减弱,从而增加了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风险。
三、解剖结构异常相关因素
1.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
先天性脑膜膨出: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结构异常,由于颅骨存在缺损,使得脑膜和脑组织向外突出。这种情况下,脑膜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例如,先天性脑膜膨出患儿的脑膜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的风险增加,病原体容易通过缺损部位进入脑膜,从而引发化脓性脑膜炎。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先天性脑膜膨出部位的脑膜屏障功能较差,更容易发生感染。
先天性脑积水:部分先天性脑积水患儿可能存在脑脊液循环通路的异常,导致脑脊液的引流不畅。这种情况下,脑脊液的成分可能发生改变,为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同时,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力变化可能影响血-脑屏障的功能,使得病原体更容易进入脑膜。例如,先天性脑积水患儿的脑脊液中蛋白质等成分可能发生变化,有利于细菌等病原体的生存,从而增加了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风险。
2.后天性解剖结构异常
颅脑外伤:颅脑外伤导致颅骨骨折、脑膜破损等情况时,外界病原体容易通过破损的脑膜进入颅内引发化脓性脑膜炎。例如,头部受到严重撞击后,颅骨骨折,脑膜破裂,细菌等病原体可直接进入脑膜,引起炎症反应。尤其是在外伤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清创处理时,感染的风险更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颅骨相对较软,颅脑外伤后更容易出现脑膜破损等情况,从而增加了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几率。
神经外科手术后继发感染: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如脑室-腹腔分流术等,虽然手术操作会采取严格的无菌措施,但仍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脑膜受到污染,或者术后脑脊液引流系统等出现问题,使得病原体容易进入脑膜引发化脓性脑膜炎。例如,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可能由于分流管堵塞等原因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同时增加了病原体感染脑膜的机会,从而引发化脓性脑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