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分别为血管阻塞致缺血坏死和血管破裂致脑组织损伤,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诊断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因类型而异,康复需个性化针对原发病及功能恢复;偏瘫是脑部病变致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病理基础是运动神经通路受损,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感觉等障碍,诊断靠神经系统查体及影像学,治疗针对原发病,康复聚焦肢体功能恢复与改善障碍且具个性化。
一、定义与概念
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多因脑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使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如高血压性脑出血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风险不同,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中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升高,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也会增加中风发生几率。
偏瘫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多因脑部病变累及运动传导通路所致,例如中风患者若病变部位影响到支配一侧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就可能出现偏瘫症状。其发病与基础病史、脑部病变等相关,有中风病史的患者发生偏瘫的风险较高,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及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人群更易出现。
二、病理机制差异
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主要是血管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相应脑区域血流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聚集形成血栓,逐渐阻塞血管,使局部脑组织供血区域发生缺血性改变。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血管外,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伤,如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壁薄弱处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脑内形成血肿,对周围脑组织产生机械性压迫和化学性刺激,造成神经功能损害。
偏瘫
偏瘫的病理基础是脑部运动相关神经通路受损。当脑部某一部位的运动皮质、皮质脊髓束等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到对侧肢体的运动控制。比如中风患者若病变累及内囊区域,内囊是运动传导纤维集中通过的部位,内囊出血或梗死会阻断从大脑皮质发出的支配对侧肢体运动的神经纤维传导,从而导致对侧肢体出现偏瘫,具体是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同时受到影响,表现为肌肉无力、运动不协调等。
三、临床表现区别
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表现为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持续时间短可自行缓解。典型发作时可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成双、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迅速昏迷。不同血管供血区域梗死表现不同,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出血性脑卒中: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起病急骤,常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血压通常明显升高。不同部位出血表现有差异,如壳核出血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脑叶出血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为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顶叶出血可出现对侧感觉障碍等。
偏瘫
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上肢可出现不能抬举、持物困难等,下肢可表现为行走拖地、不能正常抬腿等。同时可能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麻木等,还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急性期可能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后期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而且偏瘫患者常伴有平衡功能障碍,容易摔倒,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等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四、诊断方法不同
中风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首选检查方法,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出血性脑卒中则表现为高密度出血灶。头颅MRI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发病几小时内的脑梗死,可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灶。脑血管造影(DSA)可明确脑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具体部位,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有助于寻找中风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凝血功能异常等可能是中风的诱发因素。
偏瘫
神经系统查体:通过对患者肢体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等检查来判断偏瘫情况。例如检查肌力可采用0-5级评分法,0级为完全瘫痪,5级为正常肌力;观察肌张力是增高还是降低等。
影像学辅助:头颅CT或MRI检查也是偏瘫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影像学明确脑部病变部位和性质,如是否存在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以确定偏瘫是由何种脑部疾病引起,从而进一步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
五、治疗与康复差异
中风
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6小时)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如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取栓治疗等。同时需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高血糖患者需控制血糖等。
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出血量和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少量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止血等;出血量较大时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如开颅血肿清除术等。
康复治疗: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等。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康复的耐受程度和恢复潜力不同,中老年人可能恢复相对缓慢,但通过长期坚持康复训练也可取得一定效果;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避免康复训练过程中基础疾病加重影响康复进程。
偏瘫
治疗基础疾病:首先要针对引起偏瘫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中风患者要积极治疗脑血管病变,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偏瘫进一步加重。
康复治疗:偏瘫的康复治疗核心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改善功能障碍。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作业治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手段也可辅助改善偏瘫症状。康复治疗同样需要个性化,根据偏瘫患者的具体瘫痪程度、年龄、基础病史等制定方案,例如对于年轻偏瘫患者,康复潜力相对较大,可制定较为积极的康复训练计划;而老年偏瘫患者则需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训练强度不宜过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且逐步改善功能为目标。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避免血压过度波动,防止因血压升高导致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