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异常扩张超正常1.5倍以上的血管疾病,按部位分胸、腹主动脉瘤,按形态分囊性、梭形动脉瘤,发病与动脉壁损伤、血流动力学等有关,有无症状、压迫、疼痛等表现,通过超声、CTA、MRA等检查诊断,小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达一定大小或有破裂倾向需手术治疗,要重视以采取合适监测干预措施保障健康。
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异常扩张超正常1.5倍以上的血管疾病,按部位分胸、腹主动脉瘤,按形态分囊性、梭形动脉瘤,发病与动脉壁损伤、血流动力学等有关,有无症状、压迫、疼痛等表现,通过超声、CTA、MRA等检查诊断,小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达一定大小或有破裂倾向需手术治疗,要重视以采取合适监测干预措施保障健康
一、主动脉瘤的定义
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扩张程度通常达到正常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主动脉是人体最粗大的血管,承担着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重要功能,当主动脉的某一段发生瘤样扩张时,就形成了主动脉瘤。
二、主动脉瘤的分类
(一)按部位分类
1.胸主动脉瘤:发生在胸部的主动脉区域,根据具体发生部位又可细分为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降主动脉瘤等。胸主动脉瘤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等。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有关,不同部位的胸主动脉瘤在病因和临床表现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升主动脉瘤可能与马方综合征等遗传疾病关系更为密切。
2.腹主动脉瘤:发生在腹部的主动脉区域,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瘤类型之一。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弹性下降,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扩张。男性发生腹主动脉瘤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暴露更多)以及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
(二)按形态分类
1.囊性动脉瘤:瘤体呈囊袋状,颈部较窄,多为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局部血管壁受损后形成的局限性扩张。
2.梭形动脉瘤:瘤体累及动脉壁全周,呈梭形扩张,常见于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广泛累及的情况。
三、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
1.动脉壁损伤:无论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内皮损伤,还是先天性的动脉壁结构异常,都可能破坏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时,血脂沉积在动脉内膜下,引起炎症反应,损伤动脉壁的中层弹力纤维等结构,使得动脉壁承受血流压力的能力下降,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
2.血流动力学因素: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应力作用于动脉壁,长期的高压血流冲击等会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在主动脉瘤部位,血流的湍流等情况会进一步加重对动脉壁的损伤,加速动脉瘤的扩张进程。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所不同,年轻人的先天性血管异常可能从出生就存在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环境,而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逐渐积累,引发动脉瘤。性别方面,男性由于血压波动等因素可能使血流对动脉壁的应力情况与女性不同,从而影响动脉瘤的发病风险和发展过程。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高血压会持续增加血管内压力,使动脉壁承受更大的压力,显著增加主动脉瘤的发病几率和病情进展速度。
四、主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阶段:在主动脉瘤较小的时候,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时被发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无症状阶段的发现几率可能不同,年轻人若有先天性主动脉瘤相关病变,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体检等被发现,而老年人可能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偶然发现。
2.压迫症状:当主动脉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例如胸主动脉瘤压迫气管、支气管时,患者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压迫喉返神经可导致声音嘶哑;腹主动脉瘤压迫输尿管可能引起排尿困难等。不同部位的压迫症状差异明显,胸主动脉瘤的压迫症状更多与胸部器官相关,腹主动脉瘤的压迫症状多与腹部及盆腔器官相关。
3.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症状,胸主动脉瘤疼痛可表现为胸背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撕裂样痛等;腹主动脉瘤疼痛多为腹部深部胀痛或牵拉样痛。疼痛的出现往往提示动脉瘤可能在扩张或有破裂倾向,对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需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疼痛可能是病情恶化的信号。
五、主动脉瘤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可初步观察主动脉的形态、内径等情况。对于腹主动脉瘤,超声检查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瘤体的大小、位置等,而且超声检查方便、无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进行超声检查,尤其适合作为常规体检的项目之一。对于儿童,如果怀疑有先天性主动脉瘤相关病变,超声检查也可以作为初步的筛查手段,但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式和操作力度。
2.CT血管造影(CTA):能够提供详细的主动脉形态学信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通过CTA可以准确测量动脉瘤的直径等指标,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肾功能等情况,因为CTA检查需要使用含碘造影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利弊。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软组织分辨力高,也能很好地显示主动脉瘤的情况。对于一些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是较好的选择,但MRA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不能进行MRA检查。
(二)其他检查
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详细询问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家族遗传病史等,对于诊断主动脉瘤的病因和病情评估有重要帮助。
六、主动脉瘤的治疗原则
1.观察随访: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主动脉瘤,尤其是某些低风险的情况,可能会采取观察随访的策略,定期通过影像学检查监测动脉瘤的大小变化等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以及动脉瘤的发展速度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随访的间隔时间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较大、动脉瘤增长较快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较短。
2.手术治疗:当主动脉瘤达到一定大小(如胸主动脉瘤直径≥5.5cm,腹主动脉瘤直径≥5.0cm等)或有破裂倾向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近年来发展的腔内修复术等。开放手术需要切开主动脉进行瘤体切除和血管重建等操作,创伤相对较大;腔内修复术是通过血管介入的方法放置支架等装置来隔绝动脉瘤,创伤较小,但对患者的适应证有一定要求。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
主动脉瘤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血管疾病,通过对其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该疾病,在不同人群中采取合适的监测和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