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蒂肠息肉是介于广基和带蒂息肉之间的肠息肉,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疾病、遗传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便血、肠道刺激症状等,可通过结肠镜、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后需定期结肠镜随访,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亚蒂肠息肉的定义
亚蒂肠息肉是肠息肉的一种类型,是指息肉的蒂部较窄但又有一定宽度,介于广基息肉(无明显蒂部)和带蒂息肉(蒂部较细且长)之间的息肉形态。从大体形态学角度来看,肠息肉可分为带蒂息肉、亚蒂息肉和广基息肉,亚蒂息肉的蒂部宽度一般在2-5毫米左右。
二、亚蒂肠息肉的发病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的代谢和修复能力逐渐下降,肠道内环境容易出现紊乱,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的概率增加,从而更易形成亚蒂肠息肉。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亚蒂肠息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会使肠道内粪便通过速度减慢,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延长,增加肠息肉形成风险。例如,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如牛肉、猪肉等)的人群,相比饮食中红肉摄入少的人群,患肠息肉包括亚蒂肠息肉的可能性更高。
2.吸烟: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促进亚蒂肠息肉的发生。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肠息肉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一定比例。
3.酗酒:过量饮酒会对肝脏和肠道等器官造成损害,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破坏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增加肠息肉形成的可能性。
(三)疾病因素
1.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状态,会反复损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容易引发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增加亚蒂肠息肉的发生几率。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较长时,肠道内炎症持续存在,发生肠息肉的风险明显升高。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增加患肠息肉的遗传易感性。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容易出现大量息肉,其中包括亚蒂肠息肉。
三、亚蒂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情况
很多亚蒂肠息肉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是因为息肉较小时,对肠道的正常功能影响不大,不会引起腹痛、腹泻、便血等明显不适。
(二)有症状情况
1.便血:当亚蒂肠息肉较大且表面黏膜发生糜烂、溃疡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便血症状,多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颜色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一般较少。如果息肉位置较低,出血可能会在排便后明显看到粪便表面有血迹。
2.肠道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肠道刺激症状。这是因为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及分泌功能异常。例如,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还可能伴有腹泻,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粪便性状可呈稀糊状等。
四、亚蒂肠息肉的诊断方法
(一)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亚蒂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亚蒂肠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在结肠镜下,亚蒂肠息肉表现为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蒂部相对较窄但能明显分辨。同时,还可以在结肠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腺瘤性息肉还是炎性息肉等,这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二)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可以间接了解肠道内的情况,对于发现较大的亚蒂肠息肉有一定帮助。但相比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较小的亚蒂肠息肉可能容易漏诊。它主要是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拍摄X线片,观察肠道内充盈缺损等情况来推测是否存在息肉。
2.CT结肠成像(CTC):这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结合计算机重建技术来显示肠道内的情况。对于较大的亚蒂肠息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尤其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亚蒂肠息肉,其诊断准确性不如结肠镜检查。
五、亚蒂肠息肉的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1.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对于大多数亚蒂肠息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等情况,可选择不同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如圈套器电切术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在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时,需要注意完整切除息肉,避免残留,同时要注意预防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等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内镜下治疗是更合适的选择。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如果亚蒂肠息肉较大,或者怀疑有黏膜下层浸润等情况时,可能会选择ESD。该方法可以将较大的息肉完整切除,并且能够对切除的标本进行更完整的病理评估,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等情况。但ESD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术后发生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稍高一些。
(二)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情况较为复杂的亚蒂肠息肉,如内镜下切除困难、怀疑有恶变且累及肠道肌层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会将包含息肉的肠道部分切除,这种方法适用于内镜下治疗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或者有恶变倾向且病变范围较广的情况。但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六、亚蒂肠息肉治疗后的随访
(一)定期结肠镜检查
患者在接受亚蒂肠息肉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随访。一般来说,术后1年内建议复查结肠镜,观察肠道内是否有新的息肉形成以及原手术部位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如果首次复查没有发现异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具体间隔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息肉的病理类型等因素由医生决定。例如,对于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因为腺瘤性息肉有复发和恶变的可能。
(二)根据病理结果调整随访方案
如果亚蒂肠息肉的病理结果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有较高恶变潜能的情况,随访的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并且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肠道内情况。而对于炎性息肉等良性病变,随访间隔可以相对适当延长,但也需要定期复查,因为部分炎性息肉在炎症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仍有复发的可能。
七、特殊人群亚蒂肠息肉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亚蒂肠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也需要重视。儿童患者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内镜检查时要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操作要轻柔。在治疗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腹痛、便血等情况,因为儿童的恢复能力和对疼痛等的表达与成人不同,需要家长更加细心护理。同时,对于有遗传倾向疾病导致儿童出现亚蒂肠息肉的情况,要注意家族中其他成员的筛查。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诊断亚蒂肠息肉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在治疗方面,要充分评估患者对手术和内镜治疗的耐受能力。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心肺功能不全等不能耐受较大创伤治疗的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保守的治疗方式,但如果息肉有恶变倾向则需要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后,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控制好患者的基础疾病,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