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虫叮咬传播,夏秋季流行,儿童高发。病毒对温度等敏感,传染源主要是猪等,传播途径为蚊虫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为隐性感染。发病机制是病毒入脑后致脑实质等病变,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等,诊断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需与其他疾病区分,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预防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儿童为高发人群。
二、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该病毒对温度、乙醚、酸等敏感,加热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和干燥。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因为猪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期长且血中病毒含量高。此外,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也是传染源,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相对较小。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虫叮咬感染病毒的动物(如猪)后,病毒在蚊虫体内增殖,再叮咬人时将病毒传入人体。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之比约为1:1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母亲传递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以内的婴儿。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1.发病机制:病毒经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及脑膜病变。
2.病理改变
神经细胞病变: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核固缩、溶解、消失,周围可有胶质细胞环绕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形成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细胞现象。
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血管病变:脑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可导致血管阻塞,引起脑实质的灶性坏死和软化。
五、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2.临床分期
初期:病程第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至39-40℃,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嗜睡、精神倦怠等表现,少数患者可有颈项强直及抽搐。
极期:病程第4-10天,突出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反射阳性、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等。高热常持续7-10天,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昏迷、谵妄等,程度不等,持续时间多为1周左右,重者可长达1个月以上。惊厥或抽搐多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抽搐,频繁抽搐可导致发绀、甚至呼吸暂停。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多发生于深度昏迷患者,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晚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频率减慢、发绀,但呼吸节律整齐。
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患者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及精神失常等恢复期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
后遗症期:患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者称为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精神失常等,以失语、肢体瘫痪和癫痫较为常见。如上述症状经积极治疗仍未恢复,称后遗症。
六、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在(10-20)×10/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多在(50-500)×10/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发病后3-4天即可出现,2周达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补体结合试验:多在发病2-3周出现阳性,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血凝抑制试验:抗体出现较早,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特异性较差。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发病,10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表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等)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血清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其中,血清学检查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2.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儿童多见,起病较乙脑更急,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和感染性休克,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多正常,粪便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呈细菌性脑膜炎改变,涂片和培养可找到细菌。
其他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相似,需依靠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进行鉴别。
八、治疗
目前乙脑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重点处理高热、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1.一般治疗:患者应住院隔离,保持室内通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给予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2.对症治疗
高热:采用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如使用吲哚美辛栓剂等。同时降低室温,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左右。
惊厥或抽搐:针对惊厥或抽搐的原因进行处理,如因高热引起者,以降温为主;因脑水肿引起者,以脱水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不足致脑细胞缺氧者,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可使用镇静剂,如地西泮、水合氯醛等。
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可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尼可刹米等,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九、预防
1.控制传染源:加强猪等家畜的管理,尤其是幼猪的饲养管理,流行季节前对猪进行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猪的病毒血症,减少人群感染机会。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和灭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应消灭蚊虫孳生地,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用品,在流行季节前对重点场所进行灭蚊。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保护易感人群。一般6个月-10岁儿童为主要接种对象,接种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十、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乙脑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乙脑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并积极处理。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儿童感染乙脑的重要手段,应按照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疫苗。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乙脑后病情可能较重,需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体温等变化,及时发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并给予相应处理。
3.孕妇:孕妇感染乙脑后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做好防蚊措施,避免感染。若孕妇感染乙脑,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权衡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