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可预防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有持续气流受限等特征,发病与气道炎症、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气短等,吸烟等是危险因素,通过肺功能等检查诊断,可通过戒烟等预防,用药物、康复等管理。
一、慢阻肺的定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英文缩写为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二、发病机制
1.气道炎症:
当人体长期吸入如香烟烟雾、工业粉尘、化学烟雾等有害颗粒或气体时,气道和肺组织会启动炎症反应。多种炎症细胞被激活,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会释放炎症介质,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气道上皮损伤、黏液分泌增加,进而引起气道狭窄,影响气流的进出。
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老年人对有害刺激的炎症反应调节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慢阻肺相关的气道炎症。
2.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正常情况下,肺内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然而在慢阻肺患者中,蛋白酶活性增强,例如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活性升高,而抗蛋白酶(如α-抗胰蛋白酶)的水平相对不足,导致肺组织中的弹性纤维等结构被破坏,肺泡壁断裂,肺泡融合形成肺气肿,进一步加重气流受限。
对于有吸烟史的人群,香烟中的成分会加重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的情况,长期吸烟的男性和女性相比不吸烟人群,患慢阻肺的风险显著增加,因为吸烟会影响肺内蛋白酶和抗蛋白酶的平衡。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期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从年龄方面,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咳嗽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使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胸部紧闷感通常于劳力后发生,与呼吸费力、肋间肌等容性收缩有关。
2.体征
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触诊双侧语颤减弱。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四、危险因素
1.吸烟: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吸烟者慢阻肺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慢阻肺的患病率越高。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形成。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产生与吸烟类似的慢阻肺。例如长期接触棉尘、木屑等粉尘的工人,患慢阻肺的风险增加。
3.空气污染:室外空气污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等)和室内空气污染(如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等)均可导致慢阻肺发病风险增加。在通风不良的室内,使用生物燃料(如柴草、煤炭等)烹饪或取暖产生的烟尘会被人体吸入,长期暴露可损伤气道。
4.感染:儿童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时慢阻肺的发生有关。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道和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损伤气道上皮,影响气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慢阻肺的发病几率。
5.遗传因素:α-抗胰蛋白酶缺乏是慢阻肺的重要遗传因素。α-抗胰蛋白酶缺乏的个体,由于体内抗蛋白酶水平降低,更容易发生肺气肿等病变,从而增加慢阻肺的发病风险。这种遗传因素在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中需要重点关注,例如家族中有α-抗胰蛋白酶缺乏患者的人群,即使没有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患慢阻肺的风险也可能高于普通人群。
五、诊断方法
1.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使用肺功能仪进行检测,主要指标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和用力肺活量(FVC),计算FEV/FVC,当该比值<70%时,可确定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从而诊断为慢阻肺。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肺功能的正常参考值不同,例如年轻人的FEV/FVC比值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该比值会逐渐下降,但如果下降超过正常范围则提示可能存在慢阻肺。
2.胸部X线检查:慢阻肺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变化,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具有相似症状的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等。
3.胸部CT检查: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慢阻肺的鉴别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需要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时会进行胸部CT检查。
六、预防与管理
1.预防措施
戒烟: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且戒烟越早,慢阻肺的发病风险降低越明显。对于吸烟者,应积极鼓励其戒烟,可通过提供戒烟咨询、药物辅助(如尼古丁替代疗法等,但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不过这里仅提及可采用的辅助手段)等方式帮助戒烟。
避免接触有害因素:职业性工作者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格的防护口罩等,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接触;在室内应保持通风良好,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避免长期接触生物燃料等。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呼吸功能,但要注意根据自身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老年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应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减少儿童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成年后患慢阻肺的风险。
2.管理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如支气管舒张剂(包括短效和长效的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运动训练(如步行、登楼梯等)和营养支持等。呼吸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运动耐力;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营养支持对于维持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呼吸肌功能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营养不良的慢阻肺患者。例如,呼吸训练中的缩唇呼吸可以延长呼气时间,减少呼气时的气道塌陷,改善通气;对于体重指数较低的患者,应适当增加营养摄入,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供应。
定期随访:慢阻肺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肺功能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更需要密切随访,及时调整治疗和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