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有多种症状、危险因素,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治疗上缺血性有溶栓、抗血小板等,出血性有降颅压、控血压、手术等,病情稳定后需尽早康复治疗。
一、中风的定义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大部分,通常是因为脑血管内形成血栓等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出血性脑卒中则多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
二、中风的常见症状
1.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症状
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拿不住东西,走路时一侧肢体步态不稳,或者面部、手部等部位感觉麻木,这种情况可能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逐渐加重。例如,有的患者早晨起床后发现一侧手臂无法抬起,或者脸部一侧感觉异常。
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表现为说话含混不清,别人很难听懂其表达的意思,或者自己不能理解他人的话语。比如原本能正常交流的人,突然说话结巴,表达不流畅。
视物模糊或双影:患者可能出现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看东西不清楚,或者有重影的现象,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视觉的区域受到影响。
头痛: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痛的性质和以往不同,可能是胀痛、刺痛等。
2.出血性脑卒中常见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很严重的头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脑出血后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的。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的情况,出血量大时很快就会陷入昏迷状态。例如,有的患者在突然脑出血后,很快就不省人事。
一侧肢体瘫痪:和缺血性脑卒中类似,出血性脑卒中也会导致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这是由于出血压迫了对侧的运动神经传导通路。
三、中风的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风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变脆,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或阻塞等情况。一般来说,55岁以上人群中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2.性别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中风发病风险上略有不同,但总体上男性中风的发病率可能相对略高一些。不过,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中风的发病风险也会升高。
3.生活方式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者血管内膜损伤,促进血栓形成。例如,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的人群,中风的发病风险比血压正常人群高很多。
高血脂:血液中血脂过高,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升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在血管内形成斑块,阻塞血管。研究表明,高血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还会影响血液的凝固性等,增加中风的发生几率。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降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中风的发病风险越高。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同时还会影响血脂代谢等,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可能。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体重增加,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问题,进而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不动的人比经常运动的人中风风险要高。
4.病史因素
有中风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中风,那么个体的发病风险会比没有家族史的人高。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某些遗传基因导致个体更容易出现脑血管方面的异常。
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是一种短暂的、类似中风的症状,但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如果曾经发生过TIA,那么再次发生中风的几率明显增加,因为TIA往往是脑血管出现轻微阻塞或短暂破裂的信号。
四、中风的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将血压控制得更低。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高血脂患者:如果是单纯的血脂升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如果血脂升高明显,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以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等方式,使血糖水平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同时,定期监测血糖,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
2.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者应坚决戒烟,避免二手烟的危害;饮酒者要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约10ml50度白酒)。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改善血糖代谢等。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等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例如,每天蔬菜的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减少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等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取。
3.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脂、血糖,进行脑部血管的相关检查,如颈动脉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如颈动脉斑块等,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五、中风的治疗原则
1.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超早期溶栓治疗:如果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对于某些特殊药物可能时间窗会有所不同),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可进行溶栓治疗,通过药物溶解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一般在溶栓治疗后如果没有出血等禁忌证,会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改善脑循环:使用一些药物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如银杏叶制剂等,帮助受损脑组织恢复功能。
2.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降低颅内压:由于脑出血后颅内压力升高,需要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形成。
控制血压:一般在脑出血后血压会升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控制血压,但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如大脑半球出血量超过30ml,小脑出血量超过10ml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血肿清除术等,以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
六、中风后的康复
中风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运动疗法,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作业治疗(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进食等)、言语治疗(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功能的训练)等。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而且不同的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康复的效果和进程也会有所差异。例如,一些轻度中风患者经过积极的康复治疗,有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而重度中风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并且可能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同时,康复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