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70%,由脑血管阻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等,发病与血管壁、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等有关;中风分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出血性由脑血管破裂出血致神经功能缺损,发病与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有关。脑梗塞临床表现因部位范围而异,出血性中风起病急有头痛等症状。诊断脑梗塞靠头颅CT、MRI等,出血性中风靠头颅CT等。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溶栓或抗板等,稳定后康复;出血性中风降颅压、手术等。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健康生活方式,出血性中风还需控血压防脑血管破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阻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坏死或软化。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因素可导致脑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脑梗塞。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改变(如高凝状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压过低)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原因可能有所差异,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而年轻人可能因血管炎、血液系统疾病等导致脑梗塞。
2.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它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前面所说的脑梗塞,而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其发病机制除了像脑梗塞那样的血管阻塞外,还包括脑血管破裂出血等情况。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男性和女性中风的发病风险有所不同,可能与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从生活方式看,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人群,中风的发病几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脑梗塞:症状因梗塞的血管部位和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如果是大面积脑梗塞,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发病前可能有一些前驱症状,如短暂性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但往往容易被忽视。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而年轻人相对症状可能更具特异性。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塞,可能在原有高血压症状基础上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2.中风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表现如上述脑梗塞的表现。
出血性中风:起病较急,患者往往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症状。例如脑出血患者,血压通常明显升高,头痛较为剧烈,可伴有喷射性呕吐。在不同性别中,女性出血性中风的一些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主要是神经功能缺损相关表现。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发生出血性中风时,症状可能更严重,因为其基础血管状态可能更差。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往往病情相对更重,因为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的损伤。
三、诊断方法
1.脑梗塞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早期诊断脑梗塞的重要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几小时内就能发现病灶。例如在发病6小时内,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就可发现缺血灶。
血管检查:可通过颈部血管超声、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来明确脑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阻塞等情况,以了解脑梗塞的病因。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检查的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脑梗塞可能更需要排查先天性血管异常等情况,而老年人主要排查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塞,可能需要更全面的血管检查来评估全身血管情况。
2.中风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诊断方法同上述脑梗塞的诊断方法。
出血性中风: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中风的首选方法,可迅速发现脑部高密度出血灶。同时,也需要进行血管检查等,以明确出血的原因,如是否存在脑血管畸形等情况。在不同性别中,出血性中风的诊断流程基本一致,但对于女性患者,需要考虑是否与妊娠、月经等特殊生理时期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出血性中风患者,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生活方式对血管的影响,以便制定更合适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有高血压等病史的出血性中风患者,诊断时要重点关注血压对脑血管的损害情况。
四、治疗原则
1.脑梗塞
急性期治疗:如果在溶栓时间窗内(一般是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以考虑溶栓治疗,通过溶栓药物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对于不符合溶栓的患者,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例如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或器官功能的影响,儿童脑梗塞治疗更需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案。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脑梗塞患者,在治疗时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对脑梗塞治疗的影响。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言语康复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康复治疗的强度和方式可能不同,老年人康复要注意循序渐进,儿童康复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
2.中风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治疗原则同上述脑梗塞的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治疗原则。
出血性中风:治疗首先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同时,也要控制血压等基础疾病。在不同性别中,女性出血性中风患者在手术等治疗方面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妊娠相关的情况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出血性中风患者,在治疗后要强调改变生活方式,以预防再次中风。有高血压病史的出血性中风患者,在血压控制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病情。
五、预防措施
1.脑梗塞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脂患者要根据血脂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不同年龄患者控制目标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有基础疾病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控制。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调整上没有本质区别,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因为不健康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基础疾病,增加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2.中风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预防措施同上述脑梗塞的预防措施。
出血性中风:除了控制基础疾病和健康生活方式外,还要特别注意控制血压,避免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对于有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出血。在不同性别中,女性要关注妊娠相关的血压等变化,避免妊娠高血压等情况诱发出血性中风。有脑血管畸形的患者,无论性别,都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和治疗,生活方式上要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较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