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等的病理状态,发病与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等有关,有相应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的积气状态,多因肺部疾病或外伤致肺组织破裂等引起,有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治疗有保守和排气治疗,两者在多方面存在不同,临床需据具体情况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肺气肿
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肺部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有关,长期吸烟、空气污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可促使蛋白酶产生增多或抗蛋白酶活性降低,导致肺组织弹性回缩力下降,肺泡持续扩张。例如,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激活炎症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肺泡结构。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吸烟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男性和女性在吸烟等相同危险因素暴露下,发病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主要与吸烟量等因素相关,但一般长期大量吸烟者更易患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肺气肿发病风险高于无病史者。
气胸
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多因肺部组织破裂,气体逸入胸膜腔所致,常见原因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导致肺组织破坏,形成肺大疱,肺大疱破裂引起气胸;也可因外伤导致胸廓损伤,气体进入胸膜腔。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外伤导致的气胸多见于有胸部外伤史的人群,而肺部基础疾病相关的气胸多见于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中老年人。男性在一些导致胸廓外伤的职业或活动中风险相对较高,如建筑工人等,但总体上不同性别发病无绝对的显著差异主要与个体是否暴露于相关危险因素有关。有肺部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气胸的概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二、临床表现
肺气肿
症状: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劳动、上楼或登山、爬坡时出现气短,以后在平地活动时,甚至静息时也感气短。还可伴有咳嗽、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
体征:典型体征为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时肺部可有湿啰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肺气肿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等有关,症状可能更隐匿,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后气促加重等;老年人肺气肿由于心肺功能储备差,症状可能更明显,活动耐力下降更显著。
气胸
症状:起病急骤,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胸痛,疼痛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可伴有刺激性咳嗽。少量气胸时,症状可能较轻;气胸量较大时,呼吸困难明显,患者不能平卧。
体征:少量气胸时,体征不明显;气胸量较大时,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鼓音,心或肝浊音界消失,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气胸相对少见,多因先天性肺组织发育异常或外伤引起,表现除胸痛、呼吸困难外,可能因儿童表述不清而更易被忽视;老年人气胸若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需仔细鉴别。
三、影像学表现
肺气肿
X线检查: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低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纤细、稀疏。CT检查可见肺组织体积增大,肺野透亮度增高,肺纹理变细、稀疏,小叶间隔变薄或消失。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像学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肺气肿的CT表现可能更强调肺组织的发育情况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如肺野透亮度的改变程度与儿童正常肺组织的对比等;老年人肺气肿可能同时伴有肺大疱等表现更明显。
气胸
X线检查:可见患侧胸腔内有高度透明的无肺纹理区,在其内侧(近中线侧)可见压缩肺组织的边缘。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气胸的程度,如肺组织压缩的比例等,能发现少量气胸以及是否合并肺大疱等情况。儿童气胸的X线或CT表现需与儿童正常胸腔结构仔细区分,准确判断气胸情况;老年人气胸若合并基础疾病,影像学上可能同时显示基础疾病的表现与气胸表现,增加诊断复杂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气肿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显示持续气流受限是诊断肺气肿的金标准,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不同年龄人群的肺功能参考值不同,儿童有其自身的肺功能正常范围,诊断时需结合儿童的年龄等因素判断;老年人肺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诊断时要注意与正常老化的肺功能改变相鉴别。
鉴别诊断:需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鉴别。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常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气流受限具有可逆性;支气管扩张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影像学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影像学可见肺结核病灶。
气胸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X线或CT发现胸腔内积气即可确诊。不同年龄人群的气胸诊断流程基本一致,但儿童气胸由于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老年人气胸在诊断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气胸表现的影响,如是否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气胸表现不典型等。
鉴别诊断:需与肺气肿并发的肺大疱破裂、急性心肌梗死等鉴别。肺气肿并发的肺大疱破裂引起的气胸,其影像学表现可能与单纯气胸有一定差异,且有肺气肿的基础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有胸痛、胸闷等症状,但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憋闷感,可向左肩、左臂放射,心电图等检查有心肌缺血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肺气肿
稳定期治疗:主要是避免危险因素,如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吸入等;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等,可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等药物。不同年龄人群的治疗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肺气肿治疗更注重保护肺功能,促进正常生长发育,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治疗要考虑多器官功能衰退,药物使用需更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急性加重期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选用抗生素;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缺氧状况;积极应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儿童急性加重期肺气肿治疗需更强调选用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人急性加重期治疗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心、肝、肾等器官功能的影响。
气胸
保守治疗:适用于少量气胸(肺压缩<20%)、症状较轻的患者。需卧床休息,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气体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不同年龄人群的保守治疗注意事项不同,儿童少量气胸保守治疗时需加强护理,防止患儿剧烈哭闹等增加胸腔内压力的行为,影响气胸吸收;老年人少量气胸保守治疗也要注意休息,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胸腔内压力的动作,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
排气治疗:对于中量或大量气胸,需进行排气治疗。可采用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儿童气胸行胸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时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老年人行排气治疗时要考虑其心肺功能,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因操作引起并发症。
总之,肺气肿与气胸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鉴别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