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且与异常炎症反应有关的疾病,有相应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治疗不同,预后与预防需避免高危因素等;肺心病是由肺组织等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右心改变的疾病,有不同时期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治疗有别,预后较差且需预防原发疾病等,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多种炎症介质参与,导致气道黏膜增厚、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平滑肌收缩,进而引起气流受限。
肺心病
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指由于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发挥其代偿功能,以克服升高的肺动脉阻力而发生右心室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右心室失代偿,右心输出量下降,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大和右心衰竭。
二、临床表现
慢阻肺
症状: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为间断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其他症状,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体征: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肺心病
症状: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如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慌、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症状加重。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有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等,甚至出现神志恍惚等肺性脑病的表现;右心衰竭,可出现气促更明显,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体征有发绀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
体征:不同时期有不同体征,除了慢阻肺的体征外,肺心病失代偿期可有明显肺动脉高压,P>A,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等右心扩大表现,部分患者因肺气肿使胸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
三、辅助检查
慢阻肺
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70%及FEV<80%预计值,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以后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
胸部CT检查: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价值。
血气分析:早期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
肺心病
X线检查:除可有慢阻肺、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增大的征象外,还可有右下肺动脉干增宽,其横径≥15mm;右下肺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增大征等。
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的改变,如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Sv≥1.05mV及肺型P波。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可作为诊断肺心病的参考条件。
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测定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增大等指标,可诊断肺心病。
血气分析:肺功能代偿期可出现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失代偿期出现低氧血症更明显,可伴有高碳酸血症,合并酸碱平衡失调时可有相应血气变化。
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清学检查可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改变,血清电解质紊乱等。
四、治疗原则
慢阻肺
稳定期治疗
教育与管理:教育患者避免危险因素,如戒烟等;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等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等)、祛痰药(如氨溴索等)等。
氧疗:对于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长期氧疗可提高生存率,一般是低流量吸氧,吸氧浓度为28%-30%,吸氧时间>15h/d。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等。
急性加重期治疗
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最常见的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支气管舒张剂:可选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
低流量吸氧:发生低氧血症者可用鼻导管吸氧,或通过文丘里面罩吸氧,使血氧饱和度(SpO)维持在90%以上。
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肺心病
急性加重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痰涂片、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一般采用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
控制心力衰竭:对常规治疗无效者,可适当选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等)或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控制心律失常:一般经过抗感染、纠正缺氧等治疗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如持续存在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注意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
抗凝治疗: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防止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缓解期治疗
增强免疫功能: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去除诱因:避免劳累、感染等诱发因素。
长期氧疗:每日持续吸氧15h以上,可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五、预后与预防
慢阻肺
预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可导致呼吸衰竭和肺心病,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
预防: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如戒烟,避免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等;积极防治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系统感染等。
肺心病
预后:肺心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其预后与基础疾病、心功能状况、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
预防:主要是积极预防和治疗慢阻肺等原发疾病,避免诱发因素,如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慢阻肺和肺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吸烟的男性更易患慢阻肺进而发展为肺心病;儿童期有严重呼吸系统感染病史可能增加成年后患慢阻肺及肺心病的风险;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发生肺心病的风险可能更高。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在治疗和护理中需更加注重并发症的防治和生活质量的维护;孕妇等特殊人群则需特别关注疾病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及时采取合理的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