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肛门出血可能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等原因有关。

1.痔疮
痔疮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当排便时,大便摩擦曲张的静脉,使其破裂出血,通常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厕纸上带血,颜色鲜红,一般不与大便混合。
2.肛裂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患者多有便秘病史,干硬的大便在通过肛门时,强行扩张肛管,撕裂肛管皮肤,从而导致出血,同时伴有剧烈的肛门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加剧,便后数分钟可缓解,随后又因肛门括约肌收缩再次剧痛。
3.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息肉质地较脆,在排便过程中,大便与息肉摩擦,可导致息肉表面破损出血,通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不多,有时可伴有黏液。
4.溃疡性结肠炎
这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患者除了有排便时肛门出血的症状外,还伴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容易反复发作。
5.直肠癌
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早期直肠癌可能仅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便血颜色鲜红或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不尽、大便变细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