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病,由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长期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会使肛门和直肠处的静脉压力升高,血液回流不畅,从而形成痔疮。
脱肛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小儿发育不全、年老体衰导致盆底组织薄弱,或多次分娩、长期腹压增加等情况,都可能引发脱肛。
2.症状
痔疮主要症状为便血,通常表现为排便后厕纸上带血或点滴状出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血液颜色鲜红。还会出现疼痛,尤其是血栓性外痔和炎性外痔,疼痛较为明显。另外,内痔脱出时,可在肛门外摸到柔软的肿物,能自行回纳或需用手推回。部分患者会感觉肛门有坠胀感、瘙痒不适。
脱肛主要症状是直肠脱出,初期排便时肿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物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患者常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有时还伴有排便困难、便秘或腹泻。严重的脱肛可导致肛门失禁,出现黏液流出污染内裤的情况。
3.发病年龄
痔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病,男性因生活中饮酒、久坐办公等习惯,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阻碍血液回流,痔疮发病率也会明显增加。
小儿脱肛多发生在1-3岁,主要与小儿骶骨发育不全、直肠周围组织支持力弱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骶骨发育逐渐完善,多数小儿脱肛可自愈。成人脱肛以老年女性多见,这与老年女性盆底肌肉松弛、多次分娩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