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的症状包括便血或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或腹部不适、肠道梗阻表现、贫血相关症状等。

1.便血或血便
结肠息肉表面黏膜破损时,可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出血量较少且间歇性发作,若息肉位置较高(如右半结肠),血液可能因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而呈黑色。
2.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刺激肠黏膜或阻塞肠腔时,可能引发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排便次数增多但量少,部分患者表现为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尤其当息肉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时症状更明显。
3.腹痛或腹部不适
较大息肉(直径>2cm)或带蒂息肉扭转时,可引起阵发性绞痛或隐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排便后可能缓解,但多数早期息肉无明显腹痛症状。
4.肠道梗阻表现
多发性息肉或广基息肉占据肠腔空间时,可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需通过腹部X线或CT检查确认肠管扩张程度。
5.贫血相关症状
长期慢性隐性失血(如息肉表面反复渗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需与消化道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
结肠息肉的治疗包括观察随访、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
1.观察随访
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良性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大小、形态等无明显改变,可以继续观察。
2.内镜下治疗
这是治疗结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高频电凝切除,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除,适用于有蒂息肉。
3.手术治疗
对于内镜下无法切除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局部肠段切除术、根治性肠切除术等。手术范围的选择取决于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是否恶变等因素。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结肠息肉前,需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稳定状态。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