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手术的步骤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步骤等。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正在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对于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手术耐受性。
2.肠道准备
患者需在手术前1-2天开始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前一晚开始禁食,并遵医嘱服用泻药清洁肠道,常用的泻药有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以保证肠道清洁,便于手术操作和观察。
二.手术步骤
1.麻醉
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位置及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选择局部麻醉,通过内镜喷洒局部麻醉药;对于较大或数量较多的息肉,常采用全身麻醉,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苦。
2.插入内镜
患者一般取左侧卧位,医生将内镜经口腔插入食管、胃,到达肠道病变部位。在插入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内镜观察消化道黏膜的情况,确定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3.息肉切除
活检钳咬除适用于较小的、直径小于0.5cm的息肉,通过活检钳直接将息肉咬除,然后送病理检查。
对于直径在0.52cm的息肉,可使用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然后通过电凝电流切除息肉。在切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对于直径较大、基底较宽的息肉,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先在息肉底部注射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使息肉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切除息肉。
对于一些早期消化道癌或癌前病变,以及较大的、难以用常规方法切除的息肉,可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该技术是在内镜下将病变部位的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但操作难度较大,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4.止血
息肉切除后,可能会有出血情况,医生会根据出血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对于少量出血,可通过内镜喷洒止血药物,如肾上腺素盐水等;对于较大的出血点,可采用电凝止血、止血夹夹闭等方法。
5.标本处理
切除的息肉标本需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如是否为良性、有无癌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