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梗阻病因是先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等。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肠道闭锁或狭窄是常见病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肠道管腔形成障碍,导致肠腔不通畅。比如十二指肠闭锁,患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多含胆汁。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也会引发肠梗阻,胎儿时期肠道旋转异常,使肠道位置改变,压迫肠管造成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则是由于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无法正常通过,积聚在肠腔内导致梗阻。
2.后天性因素
肠套叠是婴儿肠梗阻常见的后天病因,多见于2岁以下婴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由于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当饮食改变、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时,容易导致肠管蠕动节律紊乱,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引起肠梗阻。嵌顿疝也是导致肠梗阻的原因之一,婴儿腹股沟疝较为常见,如果疝内容物不能回纳,发生嵌顿,就会造成肠管受压,引起肠梗阻。此外,腹部手术、炎症等导致的肠粘连,也会使肠管的正常位置和活动受限,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婴儿肠梗阻预防是喂养方面、日常护理、疾病预防等。
1.喂养方面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能减少肠道负担。在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逐渐让婴儿的肠道适应新的食物。避免过早、过多添加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制品等。同时,要注意喂养规律,定时定量,避免婴儿暴饮暴食。
2.日常护理
注意婴儿腹部保暖,避免腹部受凉,可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给婴儿换尿布、洗澡时动作要快,防止腹部暴露时间过长。培养婴儿良好的排便习惯,可通过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按摩时以婴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
3.疾病预防
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因为感染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增加肠梗阻的发生风险。尽量避免带婴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按时给婴儿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
如果婴儿出现呕吐、腹胀、哭闹不安、不排便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有先天性肠道疾病家族史的婴儿,家长更要提高警惕,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