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病因多样,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症状轻且进展慢;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多因素参与,病理有癌细胞浸润转移,症状重且进行性加重。胃镜下慢性胃炎胃黏膜无明显异型性,胃癌有肿块溃疡等且有癌细胞;影像学检查慢性胃炎无特异,胃癌可发现占位及转移。治疗上慢性胃炎针对病因对症治疗,胃癌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预后差异大。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但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少数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等情况有癌变风险,但相对较低),胃的正常组织结构未被完全破坏。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是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涉及遗传、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病理上癌细胞可浸润破坏胃的正常组织结构,向周围组织侵袭甚至转移,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严重危及生命。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人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等,症状时轻时重,波动较大,一般不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恶病质表现,病情进展缓慢,对全身状况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更不典型,而年轻患者可能因饮食不规律等诱因导致症状相对明显,但总体症状程度相对较轻。
胃癌:早期胃癌多数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逐渐加重且不易缓解,还可伴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恶病质等表现,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比如腹痛从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体重迅速下降等,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吞咽困难等特殊表现,对患者全身状况影响大,病情进展较快。
三、检查方法及结果区别
胃镜检查
慢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等表现,黏膜活检病理提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一般胃黏膜的形态结构未发生明显异型性改变。
胃癌:胃镜下可见明显的肿块、溃疡等病变,溃疡多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底部凹凸不平,胃镜活检病理可找到癌细胞,能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且可观察到癌肿的浸润范围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慢性胃炎:影像学检查(如上消化道钡餐)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或仅显示胃黏膜纹理增粗等非特异性表现。
胃癌:影像学检查(如CT等)可发现胃内的占位性病变,能判断癌肿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分期等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不同
慢性胃炎: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可给予对症治疗,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一般通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但需要定期随访观察。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比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需谨慎调整。
胃癌: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胃癌通过手术有可能根治,中晚期胃癌需要综合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治疗目的是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但总体预后相对慢性胃炎要差很多,且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身体耐受情况等,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会有所不同,比如年轻患者身体耐受相对较好可能更适合激进一些的治疗方案,但也要充分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