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足第五跖骨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无明显移位的可保守治疗,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移位明显等情况需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固定期间肌肉收缩和足趾活动)、中期(拆除固定后关节活动度、平衡步态训练)、后期(骨折愈合后力量训练),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其特点。
一、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的左足第五跖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例如一些裂纹骨折或轻度移位但通过手法复位可恢复良好对位的骨折。
具体措施
石膏或支具固定:使用石膏或支具将左足固定,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在此期间要避免骨折部位负重,密切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生长潜力大,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固定方案;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固定以确保骨折充分愈合,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糖,以促进骨折愈合。
二、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
严重移位骨折:当左足第五跖骨骨折移位明显,如骨折端错位超过2-3mm,或伴有关节面损伤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粉碎性骨折且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足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不稳定骨折:一些骨折类型不稳定,如斜形骨折等,保守治疗难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也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端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需要根据其骨骼特点进行调整,儿童患者骨骼较软,在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骨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在选择内固定材料和操作时要考虑到骨质情况,确保内固定的牢固性。
三、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患者就可以开始进行足部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腓肠肌、比目鱼肌等的收缩,每天多次,每次持续数秒,反复进行。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因为儿童可能配合度较低;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本身较弱,更需要坚持进行肌肉收缩锻炼以维持肌肉功能。
足趾活动:主动活动足趾,促进足趾的血液循环和关节活动度,每天多次,每次每个足趾活动10-15次。
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当骨折部位拆除固定后,开始进行左踝关节和足趾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例如坐在床边,将左足放在地上,缓慢活动踝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也可以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辅助训练。对于儿童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关节退变等情况,关节活动度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加重。
平衡和步态训练:在关节活动度有所恢复后,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可以先在平稳的地面上练习站立平衡,然后逐渐过渡到行走训练,开始时可以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保持身体平衡,逐步恢复正常步态。
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
力量训练:进行左足及下肢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踮脚尖训练、提踵训练等,增强足部和下肢的力量,恢复正常的行走和运动功能。可以通过使用弹力带等辅助工具增加训练的难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力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要根据其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老年患者要注意训练强度以不引起疲劳和疼痛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