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有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中期有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直腿抬高训练;后期有平衡训练、步态训练,需循序渐进,出现不适及时咨询医生。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踝泵运动
具体做法:患者平卧,双腿伸直,脚尖缓慢向上勾起,使脚尖尽量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秒,然后脚尖缓慢向下伸展,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10秒,如此为一次,每分钟10次左右,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意义:通过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能轻微活动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关节,为后期的康复训练做准备。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有无基础病史的患者都适用,能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回流情况。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具体做法:患者伸直膝关节,用力收缩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秒,每分钟10次左右,每天3-4次。
意义: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进行,能有效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尤其对于有跟骨骨折的患者,维持下肢其他肌肉的力量有助于整体的康复进程。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
具体做法: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患侧小腿自然下垂,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踝关节进行主动的屈伸运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每次屈伸活动10-15次,每天3-4次。
意义:进一步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对于年轻且无基础病史的患者,可以适当加快康复进度,但也需在安全范围内进行。
2.直腿抬高训练
具体做法:患者平卧,患侧下肢伸直,缓慢抬起,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每次10-15次,每天3-4次。
意义: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同时也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时,要注意根据自身的力量情况调整抬高的角度和次数。比如儿童患者,力量相对较弱,可适当降低角度和减少次数,但也要逐步进行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平衡训练
具体做法:可以采用双脚交替站立、单脚站立等方式进行平衡训练。双脚交替站立时,患者站立在平稳的地面上,先将一只脚抬起,放在另一只脚的前方或后方,然后双脚交替进行;单脚站立时,患者尽量保持单脚站立的姿势,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时间,每次10-15秒,每天3-4次。
意义:提高踝关节和下肢的平衡能力,为恢复正常行走做准备。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要更加小心,防止因平衡能力差而摔倒。年龄较大的患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需要有人在旁边辅助保护,确保安全。
2.步态训练
具体做法:患者在平地上进行步行训练,开始时可以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保持身体直立,患侧下肢缓慢负重,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
意义:恢复正常的行走步态,提高下肢的功能。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步态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调整步行的节奏和距离。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在平衡和步态恢复上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适应,要鼓励其逐步进行训练以达到正常行走的状态。
在整个跟骨骨折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等不适情况,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