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后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及肩、腕关节活动训练;中期进行骨折部位邻近关节主动活动及肌肉助力收缩训练;后期进行肩关节全方位活动及肌肉力量强化训练,各阶段针对不同情况开展相应训练以促进恢复。
适用人群:适用于所有肱骨骨折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人群。
具体方法:在骨折固定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例如,患者可用力握紧拳头,同时上臂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进行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肩、腕关节活动训练:
适用人群:一般情况良好的肱骨骨折患者均可进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需在病情稳定且医生评估后进行。
具体方法: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的小范围活动,在无痛范围内缓慢活动,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腕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手指可进行握拳、伸展等活动,同样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每次每个动作10-15次,每天3-4组。这些关节的活动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
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4周)
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情况较好,疼痛有所缓解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适度进行;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骨折恢复情况谨慎调整活动范围和强度。
具体方法:肩关节可逐渐增加前屈后伸的活动范围,如借助健侧肢体辅助进行轻度的上举等动作,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骨折部位。肘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从较小的角度开始逐渐增大,例如从屈肘30°左右开始,缓慢增加到屈肘90°等,每次活动10-20次,每天3-4组。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同时增强肌肉力量。
肌肉助力收缩训练:
适用人群:大多数肱骨骨折患者,包括不同性别和病史情况的患者。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血糖变化等情况。
具体方法:可借助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肌肉助力收缩。例如,用弹力带套在手腕上,进行上臂肌肉的收缩,利用弹力带的阻力来增强肌肉力量,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种训练可以在不增加骨折部位过度负荷的情况下,有效增强肌肉力量。
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4周以上)
肩关节的全方位活动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临床愈合,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可在医生密切观察下进行较充分的活动,老年患者则根据自身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进行。
具体方法: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等全方位活动。例如,患者可站立位,患肢进行画圈动作,范围逐渐增大,每次画圈10-20次,每天3-4组;也可进行爬墙训练,患者面对墙壁,用患肢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逐渐提高患侧上肢的高度,每次训练可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通过全方位活动训练可以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肌肉力量强化训练:
适用人群:适合骨折恢复较好,具备一定肌肉力量基础的患者。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训练强度的合理控制;对于有既往运动损伤病史的患者,需根据其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具体方法:可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上臂的屈伸、外展等抗阻运动。选择合适重量的哑铃,进行缓慢的动作,每次每个动作10-15次,每天3-4组。也可进行俯卧撑等辅助训练,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难度。通过肌肉力量强化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上肢肌肉力量,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