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小腿右胫骨骨折后,首先要制动防二次损伤,及时就医行影像学检查,根据骨折情况选治疗方案,无明显移位可石膏或支具固定,有明显移位可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固定期间及拆除固定后要康复锻炼,还需关注小儿生长发育及心理关怀。
一、骨折后的初步处理
1.制动与防止二次损伤:如果小儿小腿右胫骨骨折,首先要让患儿停止活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损伤。可以就地取材,如用木板、树枝等将患肢固定,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保证骨折处稳定。这是因为活动可能会加重骨折断端对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损伤,固定能有效减少疼痛和进一步的损伤。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影像学检查:尽快带患儿到医院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部位是横断、斜形还是粉碎性等,以及骨折的移位程度等。通过X线检查可以清晰看到骨折的形态和位置关系,这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不同类型和移位程度的骨折治疗方法可能不同。
三、根据骨折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一)无明显移位的骨折
1.石膏或支具固定:一般可以采用石膏外固定或者支具固定的方法。固定时间通常需要3-6周左右,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等。如果发现患肢远端皮肤苍白、温度降低、肿胀明显加重等情况,可能是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需要及时就医调整。对于小儿来说,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明显移位的骨折通过保守固定治疗大多可以顺利愈合。
(二)有明显移位的骨折
1.手法复位外固定:如果骨折有明显移位,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再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手法复位时要尽量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位置,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但手法复位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2.手术治疗:少数情况下,如骨折非常不稳定、手法复位难以成功维持复位位置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会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来固定骨折断端,使骨折端达到良好的对位对线。手术治疗后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锻炼。
四、康复锻炼
1.固定期间的锻炼:在骨折固定期间,要指导患儿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足趾的屈伸活动、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小儿来说,家长要帮助患儿进行正确的锻炼,因为小儿可能不太配合,但适当的锻炼对于患肢功能恢复非常重要。
2.拆除固定后的康复锻炼: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可以拆除固定后,要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开始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行走训练等。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一般来说,骨折愈合后3-6个月内要逐步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但具体的康复进程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患儿的个体差异来调整。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小儿)
1.生长发育影响: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的治疗和康复需要特别关注对生长的影响。如果骨折累及骨骺等部位,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肢体不等长等问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骨折部位的生长情况,定期进行复查,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如果发现骨骺损伤可能影响生长,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特殊处理或监测。
2.心理关怀:小儿骨折后可能会因为疼痛、活动受限等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家长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心理安抚,多与患儿沟通交流,让患儿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锻炼。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玩玩具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骨折治疗的紧张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