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打石膏后错位有局部症状、功能障碍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局部症状包括疼痛加剧(儿童哭闹不安等)、肿胀加重(老年人更明显)、畸形外观;功能障碍表现有关节活动异常(青少年易察觉)、肢体异常活动(老年人易发生);影像学上X线可见骨折端对位不符,CT可更精确判断复杂部位骨折的细微错位情况。
疼痛加剧:骨折部位原本在石膏固定后疼痛应逐渐缓解,但若出现错位,疼痛会明显加重,且可能呈持续性,即使休息也难以减轻,这是因为骨折端错位后刺激周围组织、神经等,导致疼痛信号持续传导。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因为儿童对疼痛的感受更为敏感且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疼痛程度,只能通过情绪等方面体现。
肿胀加重:正常情况下,石膏固定后骨折部位的肿胀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消退。但如果发生错位,骨折端可能会再次刺激周围血管、组织,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重,进而使肿胀较之前明显加重,皮肤可能会出现紧绷感。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相对缓慢,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弱,骨折后发生错位导致肿胀加重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且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畸形外观:部分骨折部位在体表可观察到明显畸形,比如原本肢体的正常形态发生改变,像原本笔直的手臂出现弯曲或成角等异常形态。这是因为骨折端错位后,骨折的远近端发生移位,导致肢体的正常解剖结构被破坏,从而出现畸形。不同部位的骨折畸形表现不同,例如前臂骨折可能出现尺桡骨的错位导致前臂外观异常,下肢骨折可能出现肢体长度不等、成角等畸形。
功能障碍表现
关节活动异常:如果是涉及关节周围的骨折打石膏后发生错位,会影响相应关节的正常活动。比如腕关节骨折打石膏后错位,会导致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明显受限,无法完成正常的手部动作,如握拳、抓物等。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其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骨折错位后关节活动异常可能更容易被察觉,且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错位对关节功能的影响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关节功能恢复产生更重要的影响,需要及时处理。
肢体异常活动:在原本不应活动的部位出现异常活动,这是骨折错位的重要体征之一。例如小腿骨折打石膏后,如果出现错位,可能会在小腿非关节部位出现异常的弯曲或扭动等活动,这是因为骨折端失去了正常的对位对线关系,导致骨折端之间出现不正常的摩擦和移动。老年人由于骨质相对疏松,骨折后发生错位导致肢体异常活动的情况相对更容易发生,而且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肢体异常活动带来的不适可能更严重,需要密切关注。
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通过X线拍摄可以清晰看到骨折端的对位情况,正常情况下骨折端应该是对齐的,而发生错位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端的位置与正常解剖位置不符,出现重叠、成角或侧方移位等情况。对于儿童骨折,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X线检查时需要更加仔细判断错位情况,因为儿童骨骼的可塑性相对较强,但错位仍会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在老年人中,由于骨质疏松,骨折错位在X线片上可能表现得相对更为明显,因为骨质疏松会使骨折端更容易发生移位。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或需要更精确判断错位情况的骨折,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可以通过三维重建等技术,更清晰地看到骨折端的三维结构关系,明确是否存在细微的错位情况。例如骨盆骨折等复杂骨折,CT检查能更准确地评估骨折错位的程度和方向,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更精确的依据。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老年人,CT检查对于准确判断骨折错位情况都有重要价值,但儿童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