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原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饮食喂养不当、过敏、腹部受凉)及其他因素(乳糖不耐受、肠道功能紊乱、药物影响等),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出现腹泻应及时就医,婴幼儿要注意防脱水。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秋冬季节高发。宝宝感染轮状病毒后,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量较多,次数频繁,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年龄倾向性,通过粪便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可明确诊断。
2.诺如病毒: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易受影响。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多为稀水便或稀糊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传播速度较快,常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暴发。通过粪便或呕吐物中检测诺如病毒核酸可确诊。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大便为水样便,量多,可能伴有呕吐、发热等。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则可出现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通过粪便培养分离出大肠杆菌可明确。
2.沙门菌:宝宝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易感染,腹泻特点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常伴有发热、腹痛,粪便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
过早添加辅食: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胃肠道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过早添加辅食易引起腹泻。例如,添加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大块的肉类、过硬的蔬菜等,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腹泻。
喂养量或频率不当:喂养过多或过少,或喂养频率不规律,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比如一次性喂奶过多,超过婴儿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就会引起腹泻。
2.过敏因素:
食物过敏: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较为常见,除了腹泻外,还可能伴有呕吐、皮疹、哭闹不安等症状。一般在进食含牛奶蛋白的食物后很快出现症状,通过过敏原检测以及回避牛奶蛋白饮食后症状改善等可辅助诊断。
(二)气候因素
1.腹部受凉:宝宝腹部保暖不当,如夜间踢被子等,导致腹部受凉,引起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特别是在季节更替时,气温变化较大,更易发生因腹部受凉导致的腹泻。例如,冬季宝宝穿着过少,腹部暴露在外,容易引起腹泻。
三、其他因素
(一)乳糖不耐受
1.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多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宝宝,从出生后即可出现腹泻,大便呈酸臭样,伴有泡沫,可能伴有腹胀、屁多等。
2.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后,导致乳糖酶暂时性缺乏,如轮状病毒肠炎后,肠道黏膜受损,乳糖酶分泌减少,引起腹泻,一般在原发病恢复后可逐渐改善。
(二)肠道功能紊乱
1.环境改变:宝宝更换生活环境,如外出旅行等,生活规律改变,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例如,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酒店环境,宝宝的胃肠功能可能一时不适应而发生腹泻。
2.药物影响:宝宝因其他疾病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因为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肠道菌群平衡失调,从而出现腹泻。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易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判断宝宝腹泻原因需要综合考虑宝宝的年龄、发病季节、大便性状、伴随症状以及喂养史、接触史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宝宝出现腹泻,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过敏原检测等,以明确腹泻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防止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