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弯曲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饮食因素(食物不洁、食物过敏、暴饮暴食)和环境因素(寒冷刺激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卫生环境差增加接触病原体机会)。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沙门氏菌:是引起肠胃炎较常见的细菌之一,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进入人体。例如,未煮熟的鸡肉、鸭蛋等可能携带沙门氏菌,人食用后就容易引发肠胃炎。
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可导致肠胃炎。水源污染、食物被大肠杆菌污染是主要感染途径,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大肠杆菌感染引发肠胃炎。
弯曲菌: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禽肉、牛奶等传播,在婴幼儿和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可引起腹泻、腹痛等肠胃炎症状。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特点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婴幼儿的健康威胁较大。
诺如病毒: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感染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相对更易受到影响,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二、饮食因素
(一)食物不洁
1.食物污染情况
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是引发肠胃炎的重要饮食因素。例如,食用变质的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可能在储存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人食用后就会导致胃肠道感染,引发肠胃炎。
饮用被污染的水,无论是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受到污染,还是饮用未经妥善处理的地表水、地下水等,都可能含有致病的微生物或化学物质,从而引起肠胃炎。
(二)食物过敏
1.过敏食物及反应机制
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当过敏体质的人食用这些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累及胃肠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类似肠胃炎的症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食物过敏引发肠胃炎的情况相对较多见,且可能因过敏反应较为剧烈而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三)暴饮暴食
1.对胃肠道的影响
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胃肠道需要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过度的消化负担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炎。例如,一次性进食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容易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肠胃炎症状,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对于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胃肠道功能不佳的人等,更容易受到影响。
三、环境因素
(一)寒冷刺激
1.对胃肠道的影响机制
腹部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引起胃肠道血管收缩,导致胃肠道血液循环不畅。这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同时也可能使胃肠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肠胃炎。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腹部保暖不当更容易因寒冷刺激引发肠胃炎。
(二)卫生环境差
1.与肠胃炎的关联
生活在卫生环境较差的地方,如居住环境脏乱、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等,会增加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例如,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手部容易接触到各种致病微生物,若不及时洗手就进食,就容易将病原体带入胃肠道引发肠胃炎。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喜欢用手接触各种物品,然后将手放入口中,若周围环境卫生差,就大大增加了感染肠胃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