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常见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创伤相关因素(开放性骨折、骨骼手术)、基础疾病影响(糖尿病、免疫缺陷疾病)及其他因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酗酒),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方式增加骨髓炎发生风险。
一、细菌感染
1.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骨髓炎病原菌的50%-70%。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血液传播到达骨骼,例如当身体其他部位有轻微感染时,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若骨骼局部防御能力较弱,细菌就会在骨骼内定植繁殖,引发骨髓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血源性骨髓炎。
2.链球菌:A族链球菌等也可导致骨髓炎。链球菌感染多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若伤口处理不及时或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可蔓延至骨骼引起炎症。例如皮肤擦伤后未得到妥善处理,链球菌入侵后可能逐渐向深部组织包括骨骼蔓延,从而引发骨髓炎。
3.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等,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引起骨髓炎。比如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骨骼,引发骨髓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局部组织的糖代谢异常,不利于白细胞的杀菌作用,使得细菌更容易在骨骼内生长繁殖。
二、创伤相关因素
1.开放性骨折:当骨折部位皮肤破损,外界细菌容易直接进入骨骼,从而引发骨髓炎。例如严重的车祸导致骨折同时伴有皮肤大面积擦伤,外界细菌可随伤口进入骨折部位的骨骼,引发骨髓炎的风险较高。开放性骨折后,伤口的污染程度是影响骨髓炎发生的重要因素,污染越严重,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2.骨骼手术:骨骼手术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可能进入骨骼周围组织并蔓延至骨骼,引发术后骨髓炎。例如骨科手术中,手术室的消毒不彻底、手术器械消毒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细菌污染手术部位,进而引起骨髓炎。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术后发生骨髓炎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骨骼手术前后更要严格把控无菌操作。
三、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白细胞的趋化、吞噬等功能下降,使得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容易发生病变,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骨骼等组织的营养供应不足,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骨髓炎的发生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微小损伤后,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差、免疫功能低下,细菌容易感染并蔓延至骨骼,引发骨髓炎。
2.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监视和防御功能大幅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包括细菌感染,从而增加了患骨髓炎的几率。艾滋病患者一旦发生细菌感染累及骨骼,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难以控制,因为其自身的免疫功能无法有效地对抗病原体。
四、其他因素
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例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包括骨髓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骨骼健康状况,因为长期的免疫抑制可能导致细菌在骨骼内定植引发炎症。
2.酗酒:酗酒会影响机体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酒精会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机体缺乏一些必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等,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同时,酗酒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降低,增加了骨髓炎的发生风险。长期酗酒的人群,骨骼的血供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增加了骨髓炎的易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