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骨质增生即跟骨骨刺,常见于中老年人等,病因有年龄、慢性损伤、足部结构异常等,临床表现为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非药物、药物、手术等方法,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跟骨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会通过骨质增生来进行修复和代偿,中老年人是脚后骨质增生的高发人群。
2.慢性损伤:长期站立、行走、跑步等过度使用跟骨的情况,会导致跟骨周围的软组织受到反复牵拉,刺激跟骨骨质增生。例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运动员等,由于脚部承受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出现脚后骨质增生。
3.足部结构异常:如果存在扁平足、高弓足等足部结构异常情况,会使跟骨的受力分布不均匀,增加跟骨的应力,从而诱发骨质增生。
二、临床表现
1.疼痛:初期可能仅有轻微的疼痛,在行走或站立一段时间后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或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足跟底部。
2.压痛:在跟骨的跖面内侧或外侧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跟骨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患者的足部活动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在晨起刚下地行走时,脚部会有明显的僵硬感,活动后症状可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后又会加重。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足部的视诊、触诊等,初步判断跟骨是否有骨质增生以及疼痛的部位和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脚后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跟骨骨质增生的部位、形态和程度,表现为跟骨底部有尖锐的骨质突起。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的患者,可进行CT或MRI检查,能更准确地评估跟骨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以及骨质增生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四、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
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让足部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跟骨的受力。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常用温水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按摩:由专业人员对足部进行按摩,能放松跟骨周围的肌肉,减轻疼痛。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加重症状。
理疗:如超声波治疗、红外线照射等,这些物理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矫形支具:对于有足部结构异常的患者,可佩戴合适的矫形鞋垫或支具,纠正足部的力线,减轻跟骨的压力,从而缓解骨质增生引起的症状。
2.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3.手术治疗:对于经过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是切除增生的骨质,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调整治疗强度。同时,要注意补充钙质,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以维持骨骼的健康。
2.运动员:运动员由于脚部运动量大,更容易出现脚后骨质增生。在治疗期间要暂停高强度的训练,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后重新恢复训练时,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佩戴合适的护具保护跟骨。
3.足部结构异常人群:这类人群除了按照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外,要长期坚持佩戴矫形支具,定期复查足部的力线情况,根据情况调整矫形支具的参数,以确保足部的力线得到有效纠正,防止骨质增生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