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后牙龈萎缩可能由操作不规范或本身牙周炎等引起,需评估萎缩程度分轻、中、重,针对性采取牙周基础治疗(控制菌斑、龈下刮治)、手术治疗(牙龈瓣移植术、引导组织再生术)、调整咬合等措施,还需定期复查长期维护。
评估牙龈萎缩程度
1.轻度牙龈萎缩:牙龈退缩范围较小,未累及牙齿重要结构,牙齿外观上牙龈边缘有轻微退缩,牙齿敏感度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微敏感。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牙周炎早期控制较好或洗牙后轻度反应的患者,一般不影响牙齿的基本功能,但需要密切关注。
对于儿童,轻度牙龈萎缩可能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比如不良的刷牙习惯,需要引导正确刷牙方式;对于老年人,可能与牙周组织生理性退变基础上的轻微刺激有关,要注意口腔卫生维护。
2.中度牙龈萎缩:牙龈退缩较明显,可观察到牙龈退缩覆盖部分牙颈部,牙齿对冷热刺激等敏感度增加,可能出现刷牙时出血等情况。此时牙周支持组织有一定程度丧失,需要积极干预。
儿童中度牙龈萎缩可能与乳牙期的不良口腔习惯延续到替牙期有关,需要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并进行口腔健康指导;老年人中度牙龈萎缩多与长期牙周炎未有效控制有关,要加强牙周维护治疗。
3.重度牙龈萎缩:牙龈退缩严重,牙根暴露较多,牙齿可能出现明显松动、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极度敏感,甚至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这种情况牙周组织破坏较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儿童重度牙龈萎缩较为罕见,若出现多与先天性牙周组织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有关,需要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评估;老年人重度牙龈萎缩往往是长期牙周炎未得到有效治疗的结果,需要综合治疗来改善预后。
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1.牙周基础治疗
控制菌斑: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要强调口腔卫生维护。正确的刷牙方法是关键,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或牙缝刷辅助清洁牙缝。儿童由于手部协调能力有限,家长要帮助监督并指导正确刷牙;老年人可能因手部灵活性差等问题,可选择合适的电动牙刷等辅助工具。
龈下刮治:对于存在牙周炎导致牙龈萎缩的患者,需要进行龈下刮治,去除牙周袋内的牙石、菌斑等刺激物,阻止牙周组织进一步破坏。这是针对牙周炎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帮助控制炎症,减缓牙龈萎缩进展。
2.手术治疗
牙龈瓣移植术:适用于牙龈萎缩较严重,牙根暴露较多的情况。通过移植自身或异体的牙龈组织来覆盖暴露的牙根,改善牙龈退缩状况。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例如,儿童进行该手术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老年人则要评估全身健康状况是否能耐受手术。
引导组织再生术:利用生物膜等引导材料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帮助形成新的牙周附着,从而改善牙龈萎缩。该手术对于牙周组织破坏不是特别严重的患者有较好效果,但同样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等因素。
3.调整咬合
对于存在咬合创伤导致牙龈萎缩的情况,需要进行咬合调整。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老年人,咬合创伤都可能加重牙龈萎缩。通过调磨过锐的牙尖、调整不良的咬合接触等,减轻牙齿承受的异常咬合力,有利于牙龈萎缩的恢复。儿童咬合调整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乳牙或恒牙的正常发育;老年人咬合调整要考虑牙齿的磨耗等情况,确保调整后的咬合稳定且舒适。
定期复查与长期维护
洗牙后即使没有牙龈萎缩,也需要定期(一般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对于已经出现牙龈萎缩的患者,更要加强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牙龈萎缩的进展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儿童定期复查能监测牙齿和牙龈的发育情况,老年人定期复查则有助于及时处理牙周等口腔问题的变化,保持口腔健康,减缓牙龈萎缩的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