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炎与腱鞘炎在解剖部位、症状表现、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解剖部位分别为肌腱和腱鞘;症状上肌腱炎疼痛在肌腱附着点且活动加剧、肿胀局限,腱鞘炎疼痛与关节活动相关且有弹响卡顿、肿胀围绕腱鞘;病因上肌腱炎因过度使用或外伤,腱鞘炎因劳损或自身免疫病;诊断靠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均有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包括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手术有相应指征且特殊人群需谨慎。
症状表现区别
疼痛特点:
肌腱炎疼痛多在肌腱附着点处较为明显,活动时因肌腱受力会使疼痛加剧,比如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属于肌腱炎,主要是前臂伸肌腱在肱骨外上髁附着点处的炎症,患者在拧毛巾、端杯子等前臂伸肌用力活动时疼痛明显。
腱鞘炎疼痛常与特定的关节活动相关,在相应腱鞘部位按压时可触及痛性结节,且活动患侧关节时会有弹响或卡顿感,像屈指肌腱腱鞘炎(弹响指),手指屈伸时能感觉到弹响,同时掌指关节掌侧可摸到硬结并伴有疼痛。
肿胀情况:
肌腱炎肿胀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肌腱及其附着区域,肿胀程度一般根据炎症轻重有所不同,轻度炎症可能仅有轻微的局部肿胀。
腱鞘炎肿胀往往围绕腱鞘分布,有时可看到腱鞘部位有明显的肿胀隆起,例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桡骨茎突处会有较明显的肿胀。
病因方面差异
肌腱炎常见病因:
过度使用是常见原因,比如长期反复从事单一关节活动的劳动者,像钢琴家手部肌腱长期过度活动易引发肌腱炎;另外,外伤也可导致肌腱炎,局部受到急性暴力损伤后,肌腱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因运动过度等导致肌腱炎,中老年人则可能与肌腱退变基础上的轻微损伤积累有关。
腱鞘炎常见病因:
劳损是主要因素,长时间重复性的关节活动,使腱鞘与肌腱频繁摩擦,如长时间打字、织毛衣等,易引起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累及腱鞘,引发腱鞘炎,这类病因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出现。
诊断方法区别
体格检查:
肌腱炎体格检查时可在肌腱附着点处发现明显压痛,进行相关肌腱抗阻力试验时疼痛会加重,比如检查跟腱炎时,让患者用力踮脚,跟腱附着点处会出现明显疼痛。
腱鞘炎体格检查可摸到腱鞘部位的痛性结节,行关节活动度检查时能发现弹响或卡顿现象,如检查屈指肌腱腱鞘炎时,屈曲和伸直手指可感觉到弹响。
影像学检查:
肌腱炎早期影像学可能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能会出现肌腱增粗、肌腱附着点骨质轻度改变等,超声检查可发现肌腱内部回声不均匀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显示肌腱的水肿、损伤等情况。
腱鞘炎超声检查可见腱鞘增厚、腱鞘内有少量积液等,MRI检查可显示腱鞘的炎症表现,如腱鞘的水肿、渗出等情况。
治疗原则不同
非手术治疗:
肌腱炎和腱鞘炎都可先采取休息、制动,使病变部位得到充分休息,减少进一步损伤。物理治疗方面,都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疼痛明显者,都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用药的安全性,比如儿童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优先选择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胃肠道、心血管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风险。
手术治疗:
当肌腱炎经过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出现肌腱粘连、严重退变影响功能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严重的跟腱肌腱炎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行肌腱清理等手术;腱鞘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现严重的弹响、卡顿影响关节活动,或腱鞘增厚严重时需行手术治疗,如狭窄性腱鞘炎行腱鞘切开减压术。特殊人群如孕妇、高龄体弱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风险,孕妇要考虑手术对胎儿的影响,高龄体弱患者要评估其手术耐受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