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冻疮,可从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加强保暖措施、适度体育锻炼、饮食调理入手,若已出现冻伤迹象,轻度冻伤可将冻伤部位浸泡在37-40℃温水中15-20分钟后擦干,所有人群均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保持皮肤干燥与清洁
原因:潮湿环境易促进冻疮形成,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可降低冻疮发生风险。日常应勤换洗衣物,特别是手部、脚部等易出汗部位的衣物,避免汗液长时间浸渍皮肤。例如,在寒冷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后,及时清洗并擦干手脚等部位。
适用人群:所有人群,尤其适合从事户外工作或易出汗人群,儿童玩耍后需及时清洁手部等暴露部位,防止冻疮。
二、加强保暖措施
穿戴合适衣物
手部:选择保暖性好的手套,手套材质以羊毛、羽绒等为佳,厚度要适中,既保证保暖又不影响手部灵活活动。儿童应选择大小合适、保暖性强的儿童专用手套,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脚部:穿着保暖且透气的鞋子,如棉鞋、雪地靴等,袜子应选择棉质、吸湿性好的,每天更换。儿童脚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更要注意脚部保暖,可适当增加袜子厚度,但要保证脚部舒适,不影响正常发育。
全身:根据天气情况穿戴厚棉衣、围巾、帽子等,颈部、头部、耳部等部位易受冻,需重点防护。老年人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要注意全身保暖,及时增添衣物。
原因:寒冷是导致冻疮的主要诱因之一,通过加强保暖能减少皮肤受寒冷刺激的机会,维持皮肤正常血液循环。例如,在寒冷环境中,充分保暖的部位发生冻疮的概率远低于未充分保暖部位。
适用人群:所有人群,尤其寒冷地区居民、儿童、老年人等,儿童活动时易忽视保暖,需家长协助做好保暖工作;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寒冷耐受性差,更要注重全身保暖。
三、适度进行体育锻炼
锻炼方式:可选择慢跑、跳绳、踢毽子等有氧运动,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儿童可选择趣味性强的运动,如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户外游戏,既锻炼了身体又达到保暖目的。
原因:体育锻炼能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强皮肤对寒冷的抵御能力。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适度锻炼的人群冻疮发生率明显低于缺乏锻炼人群。
适用人群:身体健康的人群均可进行,儿童锻炼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老年人锻炼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
四、饮食调理
食物选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胡萝卜等,维生素能增强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还可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食用引起上火等问题。儿童可通过制作美味的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沙拉等方式增加摄入。
原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血管健康有益,能帮助维持血管正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冻疮发生风险。温热性食物能提供一定热量,有助于身体抵御寒冷。
适用人群:所有人群,儿童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挑食;老年人饮食要兼顾营养和易消化,可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五、冻伤后的处理(若已出现冻伤迹象)
轻度冻伤:若皮肤仅出现红肿、瘙痒等轻度冻伤迹象,可将冻伤部位浸泡在37-40℃的温水中,浸泡时间15-20分钟,然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注意不要用力摩擦冻伤部位。儿童轻度冻伤时,家长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儿童搔抓冻伤部位,以免引起皮肤破损。
原因:温水浸泡可促进冻伤部位血液循环,缓解红肿、瘙痒等症状。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适用人群:所有冻伤人群,儿童冻伤后家长需特别关注,严格按照正确方法处理,避免冻伤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