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湿疹即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遗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异常是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婴儿期好发面部,儿童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青少年及成人期有相应皮疹表现且常伴瘙痒,可合并其他特应性疾病。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等诊断,一般治疗包括皮肤护理和避免刺激因素,药物治疗依病情选外用或系统药物。特殊人群婴儿、儿童、成人各有注意事项。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约60%-70%的患者有遗传过敏史,父母一方有特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时,子女患病风险增加,若父母双方均有,则风险更高。研究发现多个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免疫系统等。
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皮肤的角质层是重要的屏障结构,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角质层中丝聚蛋白(FLG)基因突变或表达减少,导致丝聚蛋白生成不足,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外界过敏原、刺激物易侵入皮肤,引发炎症反应。
免疫异常: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占优势,导致免疫球蛋白E(IgE)升高,引发过敏反应。同时,皮肤局部的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参与炎症介质的释放,进一步加重炎症。
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
婴儿期:通常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好发于面部,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渗出明显,搔抓后可出现糜烂、结痂。也可累及头皮、颈部、四肢等部位。
儿童期: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或在2岁后发病。可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好发于肘窝、腘窝、四肢伸侧,表现为干燥、肥厚、苔藓样变;痒疹型多见于四肢伸侧或躯干,为散在性痒疹样丘疹。
青少年及成人期:皮疹好发于肘窝、腘窝、颈部、眼睑、手背等部位,皮肤干燥、粗糙,有明显苔藓样变,瘙痒剧烈,常因搔抓而出现抓痕、血痂等。
伴随症状:常伴有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诊断
主要依据:根据病史(如家族过敏史、个人过敏史等)、临床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皮疹表现)、皮肤点刺试验、血清IgE检测等综合判断。皮肤点刺试验可检测常见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
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和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修复皮肤屏障。避免过度洗浴,洗浴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洗浴后立即涂抹保湿剂。
避免刺激因素: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动物毛发等;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易过敏食物,如海鲜、牛奶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根据不同部位和年龄选择合适强度的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症状)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系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皮肤娇嫩,治疗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保湿是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管理的重要环节,应选择适合婴儿的保湿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洗浴后及时充分保湿。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外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部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瘙痒和皮肤外观改变可能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需给予心理支持。
成人:成人患者需注意避免因瘙痒而过度搔抓导致皮肤损伤加重,应积极配合治疗,规律用药,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精神紧张等,以减少病情复发和加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