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下颌骨骨折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等,哭闹明显、牙龈出血等)和影像学检查(X线初步,CT更清晰);治疗分保守(无明显或轻度移位,弹性绷带固定)和手术(移位明显、影响咬合或开放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护理有饮食(清淡营养,避坚硬辛辣)、口腔(清洁防感染)、固定装置观察、功能锻炼;特殊人群要考虑生长发育(选对生长干扰小的方法)和心理(关怀助配合)。
一、儿童下颌骨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儿童下颌骨骨折后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等表现。由于儿童的痛觉相对敏感,哭闹可能较为明显,还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等情况。例如,当发生下颌骨骨折时,患儿不敢正常咀嚼食物,张口时可发现下颌运动异常。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发现骨折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骨折或复杂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行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比如通过CT三维重建可以准确判断下颌骨骨折的三维结构,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二、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儿童下颌骨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一些裂纹骨折或者移位不影响咬合功能的骨折。
方法:主要是通过弹性绷带等进行局部固定,限制下颌的过度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进程。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移位明显,影响咬合关系或者出现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比如骨折端移位较大,已经影响到上下牙齿的正常咬合,这种情况会影响儿童的咀嚼功能发育,需要通过手术复位骨折端。
方法:手术一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如可吸收板等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材料)来固定骨折端,确保骨折端稳定,促进骨折愈合。手术操作需要精细,尽量减少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儿童下颌骨骨折治疗后的护理
1.饮食护理:治疗后需要给予儿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羹、蔬菜泥、水果泥等。避免食用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影响骨折愈合。例如,术后早期可以先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软食,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和骨折愈合。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至关重要,每天需要帮助儿童进行口腔清洁,如使用生理盐水或儿童专用口腔清洁液漱口,防止口腔内细菌滋生引起感染。特别是在进食后,要及时清洁口腔,减少食物残渣残留。
3.固定装置观察:如果进行了内固定等治疗,要观察固定装置是否牢固,有无松动等情况。同时注意儿童面部有无肿胀加重、疼痛加剧等异常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4.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下颌功能锻炼。早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下颌肌肉收缩等活动,后期逐渐增加张口、咀嚼等功能锻炼,但要注意锻炼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四、特殊人群(儿童)的注意事项
1.生长发育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下颌骨骨折时要充分考虑到骨折愈合对颌面部生长的影响。选择治疗方法和固定材料时要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干扰小的方式。例如,使用可吸收材料进行固定,减少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对儿童的影响。
2.心理因素:儿童可能会因为面部受伤、治疗过程中的不适等产生心理压力,如恐惧、焦虑等。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心理关怀,通过安抚、鼓励等方式帮助儿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比如可以给儿童讲一些治疗成功的小故事,让儿童了解治疗过程是安全和可预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