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全身及局部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有抗生素治疗及手术治疗(切开引流、病灶清除术、骨开窗减压术);不同人群患者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多为血源性感染、成人与多种因素相关、老年常伴基础疾病;康复包括急性期休息及病情稳定后功能锻炼、慢性期术后逐步功能康复训练辅以物理治疗;预防需注意皮肤清洁、处理外伤、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一、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常起病急骤,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小儿患者可能有烦躁、哭闹等表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
局部症状: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局部有疼痛、肿胀、皮温升高,压痛明显,病变部位可能有红肿,病情进展可出现波动感(脓肿形成时)。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局部有窦道形成,反复流脓,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局部可能有增厚的骨组织。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现象;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可能降低(慢性消耗导致贫血时)。
血培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血培养可能阳性,可明确致病菌。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改变;慢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可见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形成等。
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炎的骨质破坏、小的死骨等显示较X线更清晰。
MRI检查: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能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
二、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要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一般静脉给药,待症状控制后可改为口服抗生素继续治疗。
2.手术治疗
切开引流: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应及时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防止感染扩散。
病灶清除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有死骨、窦道等病变时,需行病灶清除术,彻底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等。
骨开窗减压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可行骨开窗减压,降低骨内压,改善局部血运,有利于炎症控制。
三、不同人群化脓性骨髓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骨髓炎多为血源性感染,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在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情,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操作要尽量减少对骨骺的损伤。抗生素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骨骼生长可能有影响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计算。
2.成人患者
成人化脓性骨髓炎可能与外伤、局部感染蔓延等因素有关。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等情况,在手术风险评估和术后恢复等方面要根据成人的生理特点进行。
3.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影响骨髓炎的预后。治疗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抗生素使用上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手术治疗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四、化脓性骨髓炎的康复与预防
1.康复
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慢性期患者在病灶清除术后等情况允许时,逐步进行肢体的功能康复训练,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等)辅助功能恢复。
2.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防止皮肤破损,及时处理皮肤外伤。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预防压疮等情况,减少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