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大量饮酒、进食过烫/冷/辛辣食物)、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抗生素)、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环境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上皮细胞,使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引发炎症。有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盐食物的人群,患慢性胃炎的风险比低盐饮食人群高。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造成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长期大量饮酒者胃黏膜的损伤持续存在,容易发展为慢性胃炎。例如长期酗酒的人群胃镜下常可见胃黏膜有明显的炎症表现。
长期进食过烫、过冷、辛辣食物:过烫的食物会烫伤胃黏膜,反复的烫伤会使胃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过冷的食物会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不利于胃黏膜的正常代谢;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药物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像阿司匹林等NSAIDs药物,它们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的保护,胃黏膜就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发慢性胃炎。有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发生慢性胃炎的概率显著增加。
某些抗生素:一些抗生素长期使用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虽然相对NSAIDs来说不是最主要的药物因素,但也有报道显示部分患者在长期使用某些抗生素后出现胃黏膜炎症的情况。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多见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的人群,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抗体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进而引起恶性贫血等并发症,同时也会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这种类型的慢性胃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相对常见,比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合并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比例有一定的数据支持。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个体患慢性胃炎的易感性。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一些家族中,慢性胃炎的发病呈现聚集现象,可能与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使得家族成员对幽门螺杆菌等致病因素的易感性更高,或者胃黏膜自身的修复等功能存在遗传方面的缺陷,从而更容易发生慢性胃炎。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功能会逐渐衰退,胃黏膜的血流减少,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下降,上皮细胞更新速度减慢等,这些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慢性胃炎。一般来说,老年人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年轻人。
性别:在不同年龄段中,男女患慢性胃炎的比例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在中老年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慢性胃炎的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但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相对更不规律等因素有关,但目前还需要更多深入研究来明确性别与慢性胃炎发病的确切关联。
其他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比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患慢性胃炎的概率可能会增加,相关的心理应激研究显示,心理应激状态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的生理功能,引发炎症反应。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等可能会通过呼吸道等途径影响胃部健康,或者一些地区的水土等环境因素可能与慢性胃炎的发生有关,但相对来说这些因素不是最主要的直接病因,更多是通过综合作用影响胃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