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转肝癌早期有肝区不适、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症状(乏力、消瘦)等表现,甲胎蛋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监测,高危人群为有长期肝硬化病史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因、定期检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
一、症状表现
(一)肝区不适
部分肝硬化转肝癌早期患者会出现肝区隐痛或胀痛等情况。从病理角度看,肝癌细胞生长可能会牵拉肝包膜,从而引起肝区的不适感。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相对风险更高,若本身有长期饮酒导致肝硬化的男性,更需警惕。
(二)消化道症状
1.食欲减退: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下降,食量较以往减少。这是因为肝癌影响了肝脏的正常功能,肝脏是参与消化液分泌等多种代谢的重要器官,肝癌导致肝功能进一步受损,会影响消化酶的分泌等,从而引起食欲减退。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患者,只要有肝硬化基础,都可能出现此症状。
2.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有恶心甚至呕吐的表现。可能与肝癌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肝功能异常导致代谢产物堆积刺激胃肠道等因素有关。比如老年肝硬化患者,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再合并肝癌时更易出现此类消化道症状。
(三)全身症状
1.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这是由于肝癌消耗身体能量,同时肝功能受损影响了营养物质的代谢等,使得身体处于能量不足、代谢紊乱的状态。不同性别患者乏力表现无本质区别,但有肝硬化病史且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劳累等)的人群更易出现。
2.消瘦:体重可能会逐渐减轻。因为肿瘤生长消耗机体营养,加上消化道症状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身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从而出现消瘦。对于原本有肝硬化且营养状况本就不佳的患者,消瘦可能更为明显。
二、相关检查与监测意义
(一)甲胎蛋白(AFP)检测
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肝癌诊断中有重要意义。肝硬化患者定期检测AFP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AFP。若AFP持续升高,需高度警惕肝癌可能,但AFP升高不一定就是肝癌,一些良性肝病如肝炎活动期等也可能导致AFP轻度升高,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检测AFP的意义相同,但有肝硬化病史者更需密切关注。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简便易行且价格相对较低,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筛查肝癌的常用初筛手段。通过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情况,若发现肝脏内有异常占位性病变等情况,进一步做其他检查明确。对于长期酗酒导致肝硬化的男性,因为这类人群肝癌风险相对较高,更要重视腹部超声的定期检查。
2.CT或MRI检查:当超声发现异常时,可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病变情况,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等。例如CT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肿瘤的血供等情况,对于诊断肝癌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都可进行此类检查,但儿童一般不首先选择CT检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MRI等相对更安全的检查方式。
三、高危人群及预防建议
(一)高危人群
有长期肝硬化病史的人群,尤其是由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引起肝硬化的患者,还有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硬化的人群等。比如乙肝肝硬化患者,由于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肝脏反复损伤修复,更容易发生癌变。
(二)预防建议
1.对于有肝硬化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因,如乙肝肝硬化患者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需进行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必须严格戒酒。
2.定期进行上述的相关检查,如AFP检测、腹部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肝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状态,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肝硬化患者,更要注意生活护理,保证充足休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