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变应性荨麻疹是因物理因素刺激引发,有皮肤划痕症、寒冷性、日光性、压力性荨麻疹等类型,各有不同表现,诊断靠问病史和激发试验,要与其他病鉴别,治疗需避诱因、用抗组胺药,预防要避相关物理因素、保皮肤清洁,儿童要特注意。
常见的物理性因素及相应表现
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肥大细胞受机械刺激后释放炎症介质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原因可能与皮肤肥大细胞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有关,比如皮肤较敏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寒冷性荨麻疹:可分为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较常见,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块状水肿,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全身症状。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较少见,常自婴儿期发病,可持续终生,暴露于寒冷后数小时出现风团,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生与皮肤对寒冷刺激的异常免疫反应有关,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风团。
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及风团。风团发生后约1至数小时消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畏寒、乏力、晕厥、痉挛性腹痛等全身症状。其发病与紫外线等日光中的光线刺激皮肤,导致肥大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有关,肤色较浅的人群相对更易受日光影响而发病。
压力性荨麻疹:皮肤受压后4至6小时,局部发生肿胀,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常持续8至12小时消退。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部、长时间坐位后的臀部等受压迫部位。压力性荨麻疹的发生是由于皮肤受压时,局部肥大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皮肤组织的水肿反应,具体机制可能与压力导致皮肤内的机械感受器激活,进而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诱因、与物理因素的关系、症状持续时间等,同时可能会进行一些物理刺激的激发试验来辅助诊断,比如皮肤划痕试验、冷激发试验、日光激发试验等。通过这些方法来明确患者的症状是否由特定物理因素引起从而诊断物理性变应性荨麻疹。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荨麻疹以及一些非荨麻疹性的皮肤疾病相鉴别。例如,需要与胆碱能性荨麻疹相鉴别,胆碱能性荨麻疹多在运动、受热、精神紧张等因素下,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表现为细小而极痒的点状风团;还需要与血管性水肿等疾病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深层的水肿,累及皮下组织,境界不清,一般不痒或仅有轻度瘙痒等,可通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激发试验等进行鉴别。
治疗与预防
治疗:物理性变应性荨麻疹的治疗首先是避免接触相关物理因素。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如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等,其通过阻断组胺H受体发挥作用,减轻风团、瘙痒等症状。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但一般以对症缓解症状为主。
预防:对于明确由某种物理因素诱发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该物理因素。例如,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暴露于寒冷环境;日光性荨麻疹患者应注意防晒,外出时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遮阳伞等;皮肤划痕症患者应尽量避免搔抓皮肤等。同时,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刺激皮肤,对于预防物理性变应性荨麻疹的发作也有一定帮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更要注意避免各种物理因素的刺激,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处理,且儿童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的预防和缓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