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症状为排便次数、粪质等改变,分急性和慢性且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原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药物、胃肠道疾病、其他系统疾病影响等),如食物过敏、不当饮食、抗生素等药物、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甲亢、肝胆胰腺疾病等均可致腹泻,儿童有先天畸形可致腹泻,老年人腹泻需注意电解质平衡。
一、腹泻的症状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急性腹泻起病急骤,病程在2-3周之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常伴有消瘦、乏力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有贫血等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腹泻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腹泻可能更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老年人腹泻可能伴随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二、腹泻的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腹泻的病毒,可在学校、医院、社区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也可伴有腹痛、恶心等。
2.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沙门菌感染,常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蛋类、肉类等)引起,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志贺菌属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
3.寄生虫感染:例如阿米巴原虫感染可引起阿米巴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暗红色果酱样;贾第虫感染也可导致腹泻,多为间歇性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有恶臭。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由于肠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乳糖,导致肠道渗透压改变,引起腹泻。常见于婴幼儿和乳糖不耐受的成人,表现为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数小时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
饮食不当: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例如大量食用冰镇食物后,胃肠道受到寒冷刺激,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2.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能引起腹泻不良反应,如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例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使一些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腹泻;还有一些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腹泻。
3.胃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多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症状多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排便后腹痛缓解,部分患者可伴有便秘。
4.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症状;肝胆胰腺疾病,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可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排出,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腹泻。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比如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也可能导致腹泻;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出现腹泻,且老年人腹泻时更需注意电解质平衡等问题,因为其机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